經勤向窗前讀。”

榮華猶如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回顧一生,最大的幸運是遇到了他!

她始終記住趙元侃的這些話。是的,因為這幾句話,改變了她的一生。她始終堅強,並勤於學習,尤其是在她為政期間,大興州學和科舉,努力培養讀書人,使他們有公平任職的用武之地,將真宗的勸學詩努力踐為事實。

彌留之際,她隻求改穿皇後的官服。

劉娥終年六十五歲。

曆史已成定局。

但身處其中的人,又怎麼會看透自己的人生呢?

劉娥一直記住玄隱子最後的贈言:順天應命,常懷善心。

從十四、五歲時初遇真宗,到三十歲才得以進宮,再到四十歲封後,之後的十多年一直代君王執政。她聰明多才,博古通今又嫻淑溫良,開創了一個平民舞鼓的女子,沒有子嗣,卻登頂君位,帶來大宋繁華、仁宗盛治的盛事。

宋仁宗遵從劉太後的遺詔,尊小娘娘楊淑妃為皇太後,讓楊淑妃聽政。楊淑妃推說皇帝春秋已長,不想參與政治,僅保留了太後的尊號。景祐三年(1036年),楊太後無疾而卒,年壽五十二。

而之後,仁宗也得知其生母真相,將劉宸妃封為太後。所以宋仁宗一生中有過三位母後。她們分別是趙禎的嫡母章獻太後劉娥,生母莊懿太後李氏和養母保慶太後楊氏。

雖然有個別大臣上書追詆劉太後。但劉娥曾經的嚴厲,造就了仁宗的溫厚品格,是中國曆史中第一個被貫以“仁”諡號的皇帝,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民貴君輕,是對執政的最高評價。他本人納諫如流任人唯賢,他的大臣常年直言進諫,他為君勤政,虛懷納諫,在位期間邊境安定,經濟繁榮,科學文化發達,人民生活安定。在他治世時期,出了多位名臣,包拯、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範仲淹、狄青等。就算他知道自己的生母,但對於詆毀劉太後的,依然下詔禁止並勸告世人:“這些話朕不忍聽。劉太後值得朕永遠懷遠念恩。”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一日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本文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完  2/17

作者有話要說:後記

寫這段曆史,反反複複,用了差不多三個月終於完成了。

本來隻想寫一個古代女孩勵誌的故事。

這個時代,不看不知道,其實,是個女子也能撐起半邊天的時代。

無論是宋,還是遼,各位太後都大權在握,把持朝政,將國事治理的井井有條,開創了屬於各自的鳳閣高居的傳奇。

但是,因為有宮庭就免不了宮鬥,鬥爭的故事其實我並不喜歡,我更喜歡大家一起歡歡喜喜的。

翻看曆史,曆史上的人物故事,其實早成定局。但是,身處其中的人,又怎麼會知道自己的結局呢?所以遇事會執迷,會歡樂、會悲傷、會身不由己。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一段曆史,都早已注定了結局。

隻是你不知道自己的未來而已。⑨本⑨作⑨品⑨由⑨思⑨兔⑨網⑨提⑨供⑨線⑨上⑨閱⑨讀⑨

那麼,在這行進中的,倒底該如何生活,如何主宰自己的未來呢?

看著劉娥及她同時期的人的各自遭遇,終於明白了,那就是,八個字——

順天應命,常懷善心。

你無法主宰未知的將來,但可以決定自己的心性。

天道,無有偏愛,常與善人同行。不管怎麼樣,永懷善心,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不求無愧天地,但能無愧自己,就已經足矣。剩下的,就是造化了。

最後,本文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阿彌陀佛!

真紅敬上

2/17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

感謝素珍上傳分享本文,訪問用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