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砸場子(1 / 2)

群眾從未渴求過真理,他們對不合口味的證據視而不見。假如謬誤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誤。誰向他們提供幻覺,誰就可以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誰摧毀他們的幻覺,誰就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烏合之眾》,古斯塔夫·勒龐,1895

晚上七點鍾的京都,是一天中最繁華的時候。

數不清的車輛像雨季的水流一般填滿了每一條寬敞的馬路,時而緩慢,時而湍急地流淌。馬路邊,那些白天沉默無語的高大建築,此時紛紛亮起了如同自己外形一樣千奇百怪的燈光,照亮腳下那些同樣如水流般挪動的行人。他們或是抬頭望天,或是低頭玩著手機,或是和身邊的人熱烈地交談著一天的經曆。

夜晚,每天準時給這座都城帶來新的生機。

位於京都中央地段的國尊大廈,95層的空中會議大廳,被布置得極富科技感,兩麵十米高的巨大玻璃幕垂直而立,和弧形的牆壁一起,將整個會場圍成一個扇形。

銀白色的舞台被安放在兩麵幕牆的夾角處,坐在對麵弧形一側坐席上的的觀眾們,能輕易地通過玻璃幕牆看到京都的繁華夜景,這使得台上的嘉賓們看起來是穩坐在幾百米的高空之上。

而每當有記者提問或者有嘉賓講解時,他的半身像就會被即時投影到房間中央的空間中,這使得整個會場如同一座充滿了科幻感的空中樓閣。

今晚這裏正在進行的,是“腦控式沉浸設備”的技術發布會。

記者席上,左自明眉頭微皺,嘴角下沉,他對這些如夢似幻的景象完全提不起興趣。此時,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正在回答記者問題的一位嘉賓身上。

那些同行的提問,在他聽來相當空泛無聊,有些甚至十分愚蠢。在三年多的記者生涯中,有無數這樣的同行,他們找不出事件的關鍵和痛點,對采訪對象一知半解,隻會拿著擬好的通稿大綱,提幾個不痛不癢的問題,再寫出一篇無功無過的文章。

不過也好,正因為有這些同行,才能襯出自己的專業。想到這兒,他的眉頭略微舒展開來,嘴角露出一絲嘲諷的微笑。

“好,謝謝蕭教授的解答。下麵請這位記者提問。”主持人看到了左自明高舉的右手,向他示意道。

左自明站起身,稍微整理了一下衣服上的褶皺,帶著招牌式的記者微笑說道:“蕭先生你好,我是來自南方時事報的記者,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您回答。”

他口中的稱呼從“蕭教授”變成了“蕭先生”。這種微小的細節幾乎沒有人會在意,但在左自明的心裏,卻把它當成是一個棉裏藏針的諷刺。要製造新聞,必然需要一個突破口,而在這種技術型的發布會上,最容易突破的當然是人。

——————

在參加這場沙龍之前,左自明對台上的每一個人做了細致入微的調查研究,去掉三個不能得罪的商界大佬,兩個知名媒體人,以及兩個來自業內top10公司的行業專家之外,最容易下手搞出些新聞爆點的,就是這位蕭遙,來自航空航天大學的AR/VR學院的名譽教授。

說到這位蕭教授,可以算得上是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方麵的紅人,行業開發標準的領頭人之一。他所提出的一些理論非常前衛,跳出了傳統思路的製約,對當時處於萌芽狀態的行業,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另外,他的很多文章被刊登在國內外各大知名媒體上,其中一些更是成為了行業內的學習資料。因此,才被國內虛擬和增強現實技術先驅的航空航天大學邀請成為客座教授。此後幾年,隨著腦控技術研究熱潮的興起,這位蕭教授似乎更加如魚得水。

然而左自明相信“光環之下必有陰影”。根據他的多方麵查證,這個蕭教授竟然是個大學都沒畢業的學渣,隻拿了張肄業證,而之後在京都做遊戲開發的10年裏,他都沒搞出什麼名堂。可是不知怎麼的,隨著虛擬現實的興起,他寫的東西十分被行業內看好,忽然就火了起來。

左自明最看不起這種渾渾噩噩小半輩子,因為有了點好運氣就混得風生水起的人。但是他又很“喜歡”這樣的人,因為這種人很容易被揭穿,是他創作大新聞不可缺少的“完美爆點”。

——————

“根據剛才您和幾位嘉賓的介紹,腦控式沉浸設備會是人類科技的一次飛躍性進步,特別是您提到了這項技術在模擬現實和遊戲方麵的應用,會遠遠超越現階段已經趨近成熟的VR和AR技術,給人以‘完全真實’而非‘接近現實’的體驗,請問我理解的對嗎?”

“是的,你理解的完全正確。”蕭教授雙手十指交叉,微笑著回答。

“那麼請問這種真實性可以達到什麼程度呢?與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又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