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人生感悟十一: 真理合一,殊途同歸
大師知行錄
南懷瑾說:耶穌的道,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個才是道?哪個道大一點,哪個道小一點呀?真理隻有一個,不過呢,佛經有個比方,如眾盲摸象,各執一端。瞎子來摸象,摸到了那個象耳朵,認為象就是圓圓的;摸到尾巴的時候,象就是長長的。所以一般講眾盲摸象,各執一端,都是個人主觀的認識,以為這個是道,那個不是道。
“孔子的道”屬於儒學,“佛的道”屬於佛教,“老子的道”屬於道教。南懷瑾號稱“經綸三大教”,將三大教集於一身。他推崇儒釋道三大教,但又不完全屬於其中的任何一個派別。不管是哪一種思想,哪一種宗教,隻要是有道理的,他都奉為真理,去學習去研究。正因為他這種“真理合一,殊殊同歸”的思想,使他在宗教信仰上顯現出獨特的身份:亦儒非儒、亦佛非佛、亦道非道。
比如說,他推崇孔孟之道,“積極入世”,“憂國憂民”,但另一方麵,儒家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對他不起作用。“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這是曆代讀書人或者說儒家的理想和追求。但是,他一輩子沒有走進仕途,一輩子沒有做官,甚至沒有想到要做官。在這一點上,他不像一個儒家人物,而更像一個道家人物。所以有人說他“亦儒非儒”。
他信奉佛教,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裏,都在弘揚佛學,傳播佛法。他指引了很多人走上學禪學佛的道路,但他並不把自己歸入佛教界,他也不搞宗教迷信活動;他同宗教界人士有來往,人家求到他,他也會幫忙,但他始終同宗教界保持一定的距離。他信佛學佛,但他不同於一般的佛教家,更不用說一般意義上的佛門信徒;他學禪講禪,但他也不同與一般的禪宗大師。況且,他一輩子不吃素不出家,也不讚成別人吃素或出家。從這些方麵來看,他確實“亦佛非佛”。
他也推祟道家,對道家的謀略與權術很有研究,但他認為謀略要以儒家的所提倡的道德為基礎。中國古代隱士群體的出現,多半是道家思想的產物。這些隱士們都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南懷瑾居住香港時,由於找他做事的人實在太多了,沒有精力應對,無奈之下,隻好將其住處對外保密,過起了半隱居的生活。不過,他的隱居不是為了隔絕人世,而是為了更好地做事,也就是說,他的隱不是為了避世,而是為了更積極地入世。這一點又是儒家積極入世的做法了。因此,他又“亦道非道”。
大師智慧活學活用
西諺有雲:條條大路通羅馬。真理就是這座神聖之城羅馬,道路有四麵八方,各不相同,但最終還是共同通向一個中心。這就叫真理合一,殊途同歸。
真正的信仰都是勸人向善、撫慰心靈、幫人解惑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目前所有的信仰終會“殊途同歸”。既然如此,是否就意味著,麵對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流派,你不必作出選擇,隨便信仰一個就可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各種宗教信仰對人生的確有很大的裨益,不過,因其種類眾多,品流複雜,所以在信奉之前,還當謹慎鑒別,善加選擇。應當在理性地探討其教義之後,再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