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紅塵中滾打的現代人,無時無刻不生活在疲累之中。處世的艱難、人際的複雜、快樂的難得、挫折的頻繁、自我的迷失、信仰的缺乏,使得“活著真累”這句話成了大多數人的口頭禪。於是,想要生活得好一點、更好一點,便成為他們心中的夢想。
然而,想要生活得好一點,就必須要懂得多一點。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一位“老者”為我們指點人生路上的陷阱與彎道;還需要一位“行者”,立足現實狀況,為我們點撥為人處世的技巧與方法;更需要一位“智者”,穿透時空迷霧,為我們指引未來人生的方向。南懷瑾先生就是符合這一條件的一位“老者”、“行者”與“智者”。通過他的指點,你一定能夠以全新的眼光審視身處的社會,同時還能夠練就高手的手段和眼光。這樣,你就會多幾分機智與通達,少幾許愚鈍和迷惘。
他是一位“老者”。
南懷瑾先生出生於20世紀早期,再過幾年,將成為一位世紀老人。他經曆過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目睹了台灣由貧困到繁榮的巨變;幾年旅美生活,更讓他得以沐浴歐風美雨;定居香港,還讓他親睹了“東方之珠”回歸祖國懷抱的過程。這樣一位飽經滄桑、曆經世事百年變遷的老人,無論如何,是完全有資格給“迷路”的世人指點迷津的。
他是一位“行者”。
首先,南懷瑾先生是一位“行路者”。人們常用“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來形容一個人的學識。然而,南懷瑾先生行的路何止萬裏?他從十七歲起,就遠離家鄉,去過杭州、四川、西藏。解放前夕前往台灣,後又旅居美國,回國後定居香港。在“行路”的過程中,他頻繁地更換人生角色:做過習武者,當過軍官,做過半個和尚,還做過商人、教授、學者、“和平密使”、董事長——其閱曆之豐富,閱人之無數,足以為世人指點為人處世之道。
其次,南懷瑾先生是一位“踐行者”。他“以超凡脫世之心,做積極入世之事”作為他的人生理念。他不止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為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他親自上台講學;為了造福一方人民,他籌資與政府合建金溫鐵路;為了使傳統文化後繼有人,他從娃娃抓起,積極倡導兒童讀經運動——這樣一個言行一致的人,他的人生智慧就不會是泛泛而談,而是有的放矢。
李白詩雲:“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如今,世人“行路”之困惑比李白更甚。那麼,你不妨坐下來,傾聽南懷瑾先生這個“行者”的指點。
他是一位“智者”。
關於人生的哲學,中國的古聖先哲們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說過許多了。可惜的是,這些原創性的智慧,由於時代背景及語言方麵的隔閡,絕大多數中國人已沒有耐心、沒有能力從中吸取。所幸的是,南懷瑾先生用他的解釋性智慧,為我們打開了這些文化瑰寶的大門。他就像一個布道者,把老子、莊子、孔子、孟子、釋迦牟尼的智慧,以通俗的方式,一一講來,並且妙趣橫生。我們完全可以在這樣的輕鬆閱讀中,領略生活藝術,知曉生存之道。
本書分為兩大板塊,在“大師知行錄”版塊中,首先從南懷瑾先生數百萬字的著述中提煉出關於人生的醒世金言,然後圍繞這句話的主旨,結合其親身經曆編寫一個小故事,或者由他講述的故事,以此印證他在醒世金言中體現出來的人生智慧。在“大師智慧活學活用”版塊中,則結合現實情況,將其人生智慧的要義加以闡述,並力圖探討一些可以用之於實踐的方法。當然,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融進編者個人的理解和感悟。
本書共十一章,涉及南懷瑾的幾大人生智慧,包括以“曲”處世、做事要付出、做人的學問、孝親要及時、交友要慎重、隨時學習、以靜養生、簡單求得快樂、自信應對逆境、保持清醒與獨立、虔誠追求信仰等方麵的內容。你可通讀全書,也可以選擇你所需要了解的內容重點閱讀。
理不在煩,簡明為真;法不在多,一句就行。如果讀者朋友們能夠通過本書,有一言一句之得,或打開一個心結,或解決一個難題,或發現一個目標,或找到一條道路,對編者而言,就是無限的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