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眼前的大禹陵,與辭書的解釋大相徑庭:一座古色古香的小亭,亭中豎一石碑,書"大禹陵"三字。會稽山是高大的,但大禹陵隻占山麓的一席之地,與秦始皇以驪山為陵相比,天淵之別。
可以說,中國曆史上帝王的陵墓自黃帝陵至清東陵,除元代入主中原有其民族的葬法外,數大禹陵最簡樸、平常,將之稱為大禹亭還差不多。叫"陵",是大禹為天子之故。
大禹陵1979年按原貌重建,左右後三麵綠樹成蔭。"按原貌"三字,道出了建陵時的簡樸;尋常一陵亭,定位出遠古時代生產力的低下,葬禮的簡樸。
大禹,生為子民操勞,死不擾民,形象永不磨滅。隻要為人類作出貢獻,人們就會記住他,即使把骨灰撒到江河湖海,人們心中樹民遭殃,誰能治水,誰是英雄。
眾諸侯公推在黃河流域同洪水作鬥爭的鯀為治水官。鯀壯懷激烈,銜命治水,拉開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次有組織有領導的治水序幕。
這是開天辟地的治水大事件,改變了以前治水各自為戰,東堵西崩,以鄰為壑,禍患不已的局麵。
長流不息是水的特性,高向低流是水的本能。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築堤截水。堵,堵,堵!塞,塞,塞!九年治水,奔騰的河水堵定了,洶湧的江水塞住了。
平湖秋月,海晏河清。眼看大功告成,鯀躊躇滿誌,伏案起草向帝舜告捷的奏章。
冰雪仍在消融,淫雨還在宣泄。地水天雨,彙成洪魔,摧毀了鯀築就的堤。一時間,東堤崩,南堤毀,西堤潰,北堤塌。
蓄水的江河,決堤危害更大。人漂在水中,攀在樹上,爬在山頂,詛咒鯀:所用非法,禍害黎民。
平心而論,鯀的治水是辛苦的。深山老林,江河湖泊,留下鯀的足跡,淌著鯀的汗水。想想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今天,科技如此進步仍在治水,而且是在大禹們治水的基礎上進行的治水,當時治水的艱難困苦,可想而知。鯀無功勞也有苦勞,但帝舜還是殺了他。
這是個不折不扣的以成敗論英雄的時代,成功了,當首領、當王,聲名遠播;失敗了,成罪人,成賊,嚴懲不貸。
鯀治水九年,功虧一簣,以身祭水。帝舜揮淚斬殺鯀,用人不避仇,任命鯀的兒子大禹,繼承父親未競之業:治水。
大禹受任於父親敗亡之際,奉命於洪水滔天之中,辭別妻子,背起幹糧,扛著耒鍤,爬山涉水察看地形。他翻越了九十九座大山.察看水的流向,依據地形西高東低的趨勢,毅然作出了引水東流的抉擇,以疏導的辦法治水。
小試鋒芒,明顯奏效。眾諸侯都以實際行動支持大禹治水,聲勢浩大的治水行動,又在全國掀起。
辦法不同,效果迥異。辦法是治理的方法,辦法是處理的措施。同是這些黎民,水患,山川,鯀用堵塞的辦法,堵出了大崩潰;禹以疏導的辦法,疏出了長流水。同理,治國重辦法,同是一方水土一方人,辦法錯了,缺衣少吃;辦法對了,豐衣足食。
十三年,大禹治了九條大江河,修了九條大路道,定全國為九州。身登九五之尊,製九歌舞,定九詔。
我繞著大禹陵走,想起了這麼多的"九"。九泛指多數,大禹的艱辛、功績、榮耀、文化,都在"九"中凸現。
大禹治水十三年,曾經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口,連進門喝口水,歇一歇都沒有。有次過家門,妻子抱著兒子出來給大禹看,要大禹給起個名字。大禹又急著要啟程治水了,說,叫啟吧!說完又啟步去治水。這個啟,就是後來建立起奴隸製國家,實行嫡傳製的啟。
大禹治水有多艱辛!一個成語專門給他:胼手胝足。手掌腳底長期摩擦長出老繭。這對於真正體力勞動過的人,應該深有體會。老繭,印證著勞動的強度,工具不離手,跋涉不停步,曠日持久的勞作,才會胼手胝足。這是個領導千萬治水大軍的王,是櫛風沐雨身體力行的王!有誰聽說過如此苦累的王?
那時的天子,沒有後期天子的特權。沒有豪華的宮殿,也沒有成群的嬪妃,更沒有錦衣玉食。據傳,舜當天子,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糙米飯,喝的是野菜湯,穿的是麻布襖。
這樣的天子,誰願意當?沒有享受,隻有奉獻。堯舜禹不願當天子的傳說,大體是可信的。那時,生產力低下,事必躬親,當天子是累死人的苦差事,隻有勞累,毫無享受可言。
當舜得知堯要把天子位讓給自己時,跑到南河去。諸侯們都趕到南河朝拜,沒辦法,舜才接受天子位。同樣,大禹治水,功蓋天下。
解讀豐鎬房
奉化溪口鎮,蔣氏故裏,豐鎬房名氣最大,同蔣氏父子的名字,緊緊連在一起。蔣介石回鄉,住的地方有三處:雪竇山妙高台,蔣母墓慈庵,武嶺路豐鎬房。而豐鎬房見證了蔣童稚的梗頑,青年的憧憬,中年的顯赫,老年的沮喪,是蔣始終的見證。
豐鎬房位於武嶺路中間,門臨剡溪,是蔣介石的祖居。房名可否是蔣介石起的,大多說是,我卻不以為然。介紹豐鎬房的資料,閃爍其詞,語焉不詳。須知起房名時,蔣介石才9歲,按現在的入學年齡,隻是小學二三年級學生,就是神童,也取不了如此深奧的房名。
蔣介石父輩三兄弟,各以朝代立房名,長為夏房,次為商房,三為周房。蔣父排行第三,承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