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關鍵字: 慈禧 東坡肉 各地美食 宮廷菜 古清生 洪燭 皇家菜 家常菜 家鄉美味 滿漢全席 美食 烹飪 武則天
內容摘要:
中國人吃飯,吃的是概念。或者用一種通俗的說法,吃的是文化。
這使飲食問題帶有了社會性(甚至藝術性),而不再僅僅是項形而下的生理活動。文化是比油鹽醬醋、薑茸蔥花更重要的調味品。灑那麼一點
點文化味精,你就能吃出別樣的感覺。
【書名】閑說中國美食
【作者】古清生,洪燭
【正文】
敢吃的中國人
中國人有四大菜係八大風味。川菜、粵菜、湘菜、齊魯菜、淮揚菜、東北菜乃至上海本邦菜……仿佛實行軍閥割據似的。但在我眼中,這更像在劃分藝術流派。出自聖人之鄉的齊魯菜,稱得上古典主義。纏綿悱惻的淮揚菜,屬於浪漫主義。假如說辛辣的湘菜是批判現實主義,麻辣的川菜則算魔幻現實主義了———一粒花椒,有時比炮彈還厲害,充分地調動起我們舌頭的想像力。當然,也可以用別的方法換算:上海菜屬於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派,東北菜則相當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派……
文化味精(1)
中國人吃飯,吃的是概念。或者用一種通俗的說法:吃的是文化。這使飲食問題帶有了社會性(甚至藝術性),而不再僅僅是一項形而下的生理活動。
日本人飽食終日,自然把飲茶的過程,也提煉為向哲學靠攏的茶道,有點在清風、明月、插花與器皿中求真理的意思。中國人則更了不起,把一日三餐都當作兢兢業業的功課了,煞費苦心,追求著那令人拍案稱絕的藝術效果。“好吃極了!”是較流行的一句讚美用語。所
以,美食家的虔誠絲毫不亞於畫家或雕塑家,對美的體會甚至更全麵:色、香、味———連深藏不露的舌頭都調動起來了,成為鑒賞的工具。
當一席大菜合盤托出,井然有序地布置在餐桌中央,簡直就像揭開了蒙在某一尊藝術品上麵的幕布,不時能聽見一、兩聲由衷的喝采———當然,這是躲在後台掌勺的廚師所期待的。賓客們舉杯相慶,仿佛在進行小小的剪彩儀式。然後就各司其職,頻頻揮動蜻蜓點水的筷子。金聖歎評《水滸》,脂硯齋評《紅樓夢》,也不過如此吧:在字裏行間作點小楷的眉批。不管是冷盤還是炒菜,最終都必須經得起筷子的“酷評”。
在中國,每一桌宴席的推出,都籠罩著新船下水般的熱烈氣氛。而每一位食客,都是動作熟練的老水手———或者說,都是潛在的評委。難怪開餐館的老板,都很會看客人的臉色。看客人的臉色就能了解到廚師的水平。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個“喜”字。這也是中國人最熱愛的一個漢字。而吃飯是最能烘托出這種喜氣的。喜氣洋洋,東道主自然滿意。傳統的喜宴,被清代的滿漢全席發揮到極致。從其名稱即能感受到“民族大團結”的意味,“強強聯合”的意味。正宗的滿漢全席要連吃三天三夜,茶肴不重複。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狂歡節:一場飲食文化的馬拉鬆!吃飯,在中國是最日常的儀式,是最密集的節日。
信奉基督的西洋人就餐前習慣在胸`前畫十字,念叨一句“上帝保佑”,感謝上帝賜予的麵包與鹽,大多數中國人都是無神論者,把酒臨風時反而充滿了當家做主的感覺。飽餐一頓(若能持螯賦詩就更好了),是離他們最近的一種自由。由此可見,這個民族宗教感匱乏,藝術氣息卻很濃鬱。在我想像中,美食家都是一些擁有古老傳統的民間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