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之一詞何意,想必大家都明白。
按照當時的慣例,下一任帝位接班人將在各個氏族部落首領中由大家共同推舉產生,但是必須要獲得現任首領的獲準。這次會議真可謂風起雲湧,對三個候選人丹朱、共工、鯀的討論,可以說是層層遞進,一次比一次激烈。考慮到大家的意見,而且當時也找不出比鯀更合適的人選,帝堯勉強同意讓他去治水。
真是一場奇怪的爭論,關於鯀的品質問題君臣雙方各持己見,如果沒有大夥的力挺,他不會走入曆史的視野,當然也不會成為“罪人”。
鯀沒有一絲懈怠,積極投身到了治水大業中。在當時特定的曆史環境下,治理洪水為天下第一要事。鯀如果能夠完成這項工作,必將是眾望所歸,鐵定的帝位接班人。
然而,和洪水搏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打的是持久戰。我想,他是抱著必勝的決心去工作的。但是,事情真的會向大家預料的方向發展嗎?
帝堯反對鯀的理由其實是很荒唐的。因為鯀在族裏的名聲再怎麼不好,說穿了,仍是人家一大家子的事,身為帝王的堯居然在朝堂之上堂而皇之地作為理由講了出來,這其中又有什麼緣由呢?
關於鯀的出身,《史記?夏本紀》記載如下:“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也就是說,鯀是軒轅黃帝的曾孫子,第三代傳人。
其實,直至帝堯,所有的領導者都是黃帝的後人,沒有其他。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既然領導人也就是部落總盟主從所有氏族部落首領中產生,為什麼最終的結果卻是由黃帝一脈獨享?果真是俗語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其他部落的首領都是孬種嗎?
這個問題還是要從黃帝說起。神農氏炎帝末期,各部落相互侵伐,烽煙四起,誰看誰都不順眼。《屍子》說“各以方色稱號”,這下子百姓可遭了殃。對於這種狀況,《史記》說神農氏沒有能力解決。時勢造英雄,“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史記?五帝本紀》)。特別是和炎帝、蚩尤的一番苦爭苦鬥,真可以說是驚天動地。
很多年以後,大漢天子劉邦東征西戰終於得天下,謀士陸賈向其傳輸了“騎馬得天下,但不可以此治天下”的思想方略。這個道理黃帝相當懂得,他深深知道智慧遠比武力重要得多。為了鞏固中央權力,他專門設立了包括自己在內的五行之官來管理各個部落。這五行之官分別是:“東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祝融;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後土;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
黃帝以土德為尊,管理著四方天帝。在《屍子》中,“子貢問孔子曰:’古者黃帝四麵,信乎‘”就是此類事情的描述。而子貢或許是出於儒家的方正,拘泥於字麵之義,將其當作神話傳說了。
讓我們仔細看一下上麵的人事安排,除太昊、炎帝二人和黃帝沒有直係血緣關係,其餘皆為其後人。這樣的分工是不是很有趣?而且在後來無論是傳說,還是記載,句芒等人皆已成了正神,黃帝一脈經過努力成功實現了分化治之,登上了曆史的舞台。
後來的結果,黃帝駕崩之後,帝位由昌意之子顓頊接管。
寫到這裏,使我想起了很老的神話——“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頃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