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大正十二年(1924年),先生當時三十歲。
然後,就像《韻律操》那一篇中所說的,小林先生見到了在世界上很有影響力的道格拉斯,來到了他在巴黎開設的學校中,直接向道格拉斯先生學習。另外,小林先生還參觀了好多所小學,兩年後返回日本。小林先生回到日本之後,立刻與讚同自己的幼兒教育主張的小原國芳先生,共同創辦了成城幼兒園。後來,小原先生創立了玉川學園,小林先生則創立了巴學園。
在開辦成城幼兒園的時候,小林先生總是對幼兒園的老師說:“不要把孩子們束縛在老師的計劃中,而要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孩子們的夢想比老師的計劃,更要大得多。”小林先生創辦的這個幼兒園,和以前的幼兒園都大不相同。
昭和五年(1930年),小林先生第二次去歐洲。因為先生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感覺到有必要進一步學習韻律學,於是再次回到道格拉斯先生那裏。在歐洲,小林先生又考察了好多學校,決定要真正地開始創辦自己的小學,於一年後回國。
昭和十二年(1937年),小林先生創辦了巴幼兒園和巴學園(小學),並且成立了日本韻律學協會。
很多人知道小林先生是“將韻律學普及到日本的人”,並且研究他的人也不少。但要說到小林先生具體是怎樣進行兒童教育的,除了當時我們這些小學生,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三年前,小原先生也去世了。而且,這本書中出現的丸山老師,還有和小林先生在同一時期受教於道格拉斯的石井漠先生,都已經去世了。
戰後小林先生教過的學生中,有人說“先生是一位沉默寡言的人”。我回想起在巴學園的時候,經常高高興興地和我們說話的小林先生,想到先生一定是在戰後有太多悲傷的事情,才變得沉默的吧?想到這些,我不禁十分悲哀。而且,如書中所言,小林先生在巴學園的廢墟上擔任國立幼兒園的園長,並擔任國立音樂大學的講師,但是他終於沒能再次創立像巴學園那樣有自己特色的小學,就去世了。一邊看著因為空襲而被烈火吞噬著的巴學園,一邊說“下一次,我們辦一個什麼樣的學校呢”的小林先生,在他當時的熱情再次被喚起之前,就永遠地離去了。
上麵非常簡略地敘述了小林先生的經曆。如果寫得再詳細一點,那就是先生還長期擔任過東洋英和女學院、石井漠舞蹈學校、都立保姆學校、東京都保姆培育所等學校的教師。在巴幼兒園的畢業生中,有女演員池內淳子女士。在巴學園我的學姐中,有女演員津島惠子女士。
後記寫得很長,這是因為我希望大家更多地了解小林先生,就不知不覺加上了這麼多。現在我主持的朝日電視台的《徹子的小屋》節目,其主製作人是佐野和彥君。佐野君畢業於學藝大學的樂理係,然後開始在電視台工作,同時,也教小孩子音樂。在教音樂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很多疑問,這時候,他聽說“有一位叫做小林宗作的傑出的教育家”,就非常想知道這位教育家是怎樣教學生的,是怎樣的一個人。於是,佐野君這十年以來,向國立學校的有關人士詢問了很多小林先生的事情,認真地做了好多研究。不過,要說到小林先生是如何具體地和孩子們接近,就不得而知了。有趣的是,我在做《徹子的小屋》節目之前,曾經做過好幾年“WideShow”的主持人,從那時起就和佐野君相識了,算來已經有十年之久了。但是,在這期間,我一直不知道佐野君在收集小林先生的資料,而佐野君雖然知道我“受到過一位了不起的校長先生的教育”,但做夢也沒有想到那就是小林先生。當我開始寫“小豆豆”的時候,這才突然揭開了這個秘密。佐野君又驚又喜,激動地跳了起來:“真沒想到,我身邊就有人知道這些事情,我尋找了這麼多年,原來近在眼前……”
佐野君想要真正地著手收集小林先生的資料,起因是他遇到了一位女士,在小林先生教孩子們韻律操的時候,這位女士給孩子們用鋼琴伴奏。女士告訴佐野君,小林先生曾經對她說:“哎,孩子們是不會那麼走的!”
就是說,小林先生在提醒這位女士,她不懂得孩子們呼吸的頻率。就是這麼一件事,促使佐野君開始了對小林先生的研究。我真心地希望,通過佐野君對事物纖細敏銳的感覺和他的調查研究,能夠使小林先生更多更詳細的事跡為人所知。
出征去了的校工阿良,後來安全地回來了。而且,現在每到十一月三日,阿良總要和我們一起聚會。
我把這本書的題目命名為“窗邊”,是因為在我開始寫作的時候,正流行著“窗邊族”這樣的說法。這個詞給人一種被排除在外圍,而不是處於主體的地位上的感覺。當時我總是站在窗邊等待著宣傳藝人路過。而在第一所學校中,實際上,我隱隱約約地總是有一種被排斥感。所以,我就選擇了這樣的書名。關於“小豆豆”,則在書中已經做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