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人物畫的深婉曲意:知君用心如日月(全文) 作者:楊紫陌

從來沒有一本書,這樣闡述畫意。從來沒有一本書,可通過一幅畫,讓我們走到古人的生活裏,如此氣安而靜,如此麗色閑情。

本書以特有的角度,對宋元明清以來的傳世名畫中的場景及人物、故事細細品賞,那時人語歡顏,那時深巷庭院,宛然曆曆在目。幽亭綠苔中的纖纖足痕有多少被淹沒的心事,多少曲盡的心意,英雄悲情,紅顏老去…皆被作者用深婉的情緒一一品讀出來,文字悠柔,意境幽微,亦古亦新,亦華亦素。

世俗的畫從此有了厚重的生命,有了人世的三味。

第一部分 但是相思莫相負

隻恐夜深花睡去(前言)

古詩有“蜻蜓飛上玉搔頭”,我此時好比那隻蜻蜓,從園中池塘飛過來,恰好落在美人頭人,相互之間唯有一種驚豔與喜悅。我與畫即是這樣兩兩無心。 不經意間卻沉澱了一種深厚的美感,今終成十萬字。可成書。

讀畫多年,總喜歡對著他們(她們)浮想。但又無頭無緒。後來,我就把這些心情寫成了字,日日收集在這本《知君用心如日月》裏。我讀畫從不涉藝理,隻憑一種相知的緣,對著畫,有感覺,就好。所以此書收錄的畫皆為宋明清以來的大家手筆。其實,也不是為了讀畫,說來說去,還是為了讓自己在浮華中求一種解脫,沉在裏麵忘了一切是一種解脫,珍重和修為自己更是一種大解脫,比如我看書寫字,不經意間就寫過了十萬。再抬頭看天時,已是秋意漸深,頭上有賓鴻雁鳴。

中國畫緣源流長,人物畫流派紛然,我不敢沉在裏麵,沉下去即會淹沒。我讀畫讀得純粹而不合理法。昔日陶淵明有讀書不求甚解,此語為我讀畫找到了開脫之言。陶公是大悟,我不過囫圇吞棗,但結果卻是一個,不求甚解便看不透,看不透便有著無盡的美感。看人如此,看畫亦然。知道得太多,會破壞初見時的驚喜與相知,所以我隻願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能入我眼的畫,我便對當時的一段曆史有興趣,走進去,撥開陳年的煙幕,看個究竟,這女子當是曾沐在怎樣的風裏。看看當時的社會經濟,看看附著在上麵的文化。世風日景便如長卷一樣延伸開來,我驚喜,我從一張張展開在眼前的畫裏看到了那麼多過往的人物背影,或蒼涼或笑言,餘味如琴。畫裏畫外我能聽得見街市肆聲,深巷裏的秋千人語,看得見深閨畫堂春色豔,看得見深秋紅紫溪水喧,這才是我最喜歡的。

我在畫壇外遊走,其輕其淺又如蜻蜓點水,不願多作考證,隻怕那裏太深邃消磨了那份好興致,隻怕太沉太重,我小女子擔不起。寫畫卻是畫外之作,是感性的故事,一言一語一景一物隻想與那個時代親和,與眼前當下有一種無言的相契,即是我想要的。每章每篇都幽幽地訴說著畫中的人物故事,以及那年那月那個女子的一腔深婉的曲意,一懷難銘的愁豔,那種欲說還休,欲訴還斂的幽柔,卻如昭昭日月,照在彼時的天空。

“但是相思莫相負”,是經曆過再回晤時一聲蒼涼的祝願。

無論漢時的深宮紈扇,還是唐時的春風牡丹,曾經怎樣的瑤台盛宴,怎樣的曲盡心意,結局都逃不掉宿命的安排,終是孤涼地萎謝。那繁華曆盡的最後一笑,那漢家陵闋的一點長夜寒燈,最是讓人意喪而魂斷。但也終有“紅拂女”抗命的慷慨與壯闊,她是得了一人,便得了一切,完美得讓人千古欣羨。牡丹亭上春花飛墜的一枕好夢,讓人明白愛的深摯,可以使人生而死,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