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1893—1988),20世紀新儒家的開山人物,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本研究的結論)、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為複興中國文化付出了畢生的精力,其文化學術思想在海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學問之深、學問之廣,有口皆碑。在梁漱溟先生1988年6月仙逝之後,國內乃至港澳台地區及東南亞諸國刊發了不少哀悼先生的文字。
鉤玄決疑百年盡瘁以發揚儒學為己任
延爭麵折一代直聲為同情農夫而執言
——馮友蘭敬挽
廷議天下興亡曠世難逢此諍友
學究華梵同異薄海痛失一代師
——任繼愈敬挽
從這些哀悼的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梁先生為後人所敬仰的首先是他的為人,其次是他的為學。由此可見,梁漱溟不僅是個學貫中西的大哲人,更是個富有人格魅力的人。
一、梁漱溟心理學思想研究的意義
近些年來,梁漱溟博大精深的哲學、教育學思想已經撩撥了眾多研究者的探究興趣。但是,散見其《人心與人生》、《中國士人心理》、《心理的調整》、《心理的關係》等著作中的富庶的心理學思想卻少有係統的研究者。筆者於1997年將其擬定為個人研究方向之一,率先專門從心理學角度係統研究梁漱溟思想體係。在課題的先期研究中,得到了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先生的親自指導。本課題研究的先期成果《梁漱溟心理學思想摭談》、《再論梁漱溟心理學思想》分別在國家重點學術期刊《心理科學》和《心理學報》上刊出,得到國內理論心理學界專家的肯定,並引起不少心理學、哲學工作者的關注。
現今,東西方兩大陣營的意識形態壁壘森嚴的情形已經不複存在,全球宗教的、本土的、民族的、地域文化的衝突進一步凸現。1993年,美國哈佛大學亨廷頓(Samuel.P.Huntington)教授在《外交事務》夏季號發表了《文明的衝突》一文,大聲疾呼:文明的衝突將取代意識形態的衝突,成為未來國際社會的主要問題。此言一出,即刻引起了世界性的衝擊波。21世紀世界紛爭的根源已經不再是意識形態,也不是經濟利益,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的認同。冷戰結束後,“文化認同”成了世界範圍內不同民族需求自我重新定位的重大課題。在這種氛圍裏,重新反芻梁先生的文化哲學和人生哲學,對梁漱溟心理學思想從理論上進行係統的探討,不僅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全麵評價梁漱溟先生
對梁漱溟和現代新儒家的研究已經引起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繼《梁漱溟全集》(8卷)問世後,又相繼出版了《梁漱溟先生年譜》(李淵庭等,1991)、《梁漱溟問答錄》(汪東林,1991)、《梁漱溟隨想錄》(魯薇娜,1992)、《梁漱溟思想研究》(曹躍明,1995)、《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現代中國現代化的兩難》(艾愷[美],1995)、《梁漱溟哲學思想》(郭齊勇等,1996)、《梁漱溟自傳》(梁漱溟,1998)、《梁漱溟評傳》(景海峰等,1999)、《梁漱溟的文化思想與中國現代化》(熊呂茂,2000)、《梁漱溟傳》(鄭大華,2001)等著作和譯著,見諸報刊的論文也有近百篇之多。但更多的是對先生哲學、教育學思想的研究。對其心理學思想作出全麵的述評,必將有益於我們全麵認識與客觀評價梁漱溟先生。忽視先生在心理學方麵的造詣,勢必影響我們公正、客觀地評價他的學術思想。
(二)可以加強對中國心理學史研究的薄弱環節的探討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心理學史作為心理學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正式建立以來,經過20年來研究者孜孜不倦地探索,已經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但從縱向比較來看,無論是研究的廣度,還是研究的深度,中國近現代心理學史的研究工作比起我們對古代心理學思想的發掘要遜色許多。對梁漱溟心理學思想的發掘、探討、整理,無疑將有助於強化我國近現代心理學史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三)為當代心理學研究中某些問題和個案提供借鑒
作為梁漱溟心理學思想研究的“拓荒者”,筆者在研究初期,曾提出梁漱溟心理學思想“正如他的哲學思想一樣,沒有構架起精致的邏輯體係”。在進一步研究過程中,特別是在與南開大學陸信禮先生的商榷之後,筆者的研究得以更深一步地發展:梁漱溟的“人類心理學”思想自成體係,而且在應用心理學和諸多心理學研究的問題上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如他對心理學學科性質和研究對象的規定、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諸如“心”、“意欲”、“直覺”、“現量”、“自覺”等基本問題的闡釋,對於今天的研究者依然具有借鑒意義。他依據中國傳統文化分析中國人的心理特質,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