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不想存銀行,投資去哪兒?(1 / 2)

力哥說理財,簡單又好玩。這一期起,力哥要開始講投資那點事了。

三位一體與三性合一

許多人在西方電影裏都看到過這樣的畫麵:在非常神聖莊嚴金碧輝煌的教堂裏,一個神父手上捧著本聖經,麵前站在一男一女。然後神父稀裏嘩啦說了一大堆話,最後分別問他們“你願意嗎”?在得到肯定答複後,神父就閉起眼睛說:“現在我以聖父、聖子、聖靈之名宣布,你們正式結為夫妻,阿門”。

在這個場景裏,許多中國人搞不大明白父、子、聖靈到底神馬意思,他們是神馬關係。簡單說,“父”就是上帝耶和華,天主教叫天主或上主,“子”就是父派來拯救世人的耶穌基督,“聖靈”就是神的靈,就是耶穌走了以後,留在每一個基督徒心裏的那個HolySpirit。

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是說,一個好爸爸、一個乖兒子、一個是什麼什麼靈……按神學說法,父、子、聖靈是三位一體的,叫triplicity。三個獨立位格,共享同一本體。打住!這個再往下說就太複雜了……

今天為什麼要扯這個呢?因為

投資學中的最高原則——三性合一,基督教的最高教義——三位一體,灰常灰常像!

魚與熊掌的纏綿糾結

哪三性呢?第一是

安全性

,反過來說叫

風險性

,就是這個投資靠不靠譜?會不會虧損?老板會不會拿錢跑路?

第二是

收益性

,就是這個投資能給我帶來多少回報?一年5%還是一年50%?

第三是

流動性

,指的是把投資品再變回RMB現金的速度和能力。比如說餘額寶5萬元以內可以當天贖回當天2小時內到賬,這就說明它具有極高的流動性。

隻要是投資,一定就有這三性。我們今後不管遇到什麼投資品種,你上來就要拿三性原則這台X光掃描儀去掃描一下。那這三性之間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呢?

一般來說,安全性和收益性一定是相反的。它們就像一塊磁石的兩端,顧此一定失彼,魚與熊掌一定不可兼得。越是安全的投資,收益就越低;想要獲得高收益,就一定要承擔高風險。注意這兩句話順序絕對不能搞錯。

投資越安全,收益一定越低,但收益越低,不代表投資越安全。

反過來說,

高收益一定要承擔高風險,但承擔高風險不一定能獲得高收益。

這兩句話,希望大家在心裏默念一百遍。力哥見過太多太多投資騙局,包裝非常精良,如果你不是內部人士,就算你有豐富的投資經驗,往往也很難一眼看出其中的貓膩。

但力哥就認準一個死理:

如果他給你承諾的回報遠遠超過了市場無風險收益的水平,那這項投資就一定有風險,隻不過這其中的風險你不知道罷了,但絕不可能是像對方保證的那樣是絕對保本保收益!

那什麼叫市場無風險收益呢?

存銀行一定沒風險嗎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市場無風險收益水平是不同的。比如在日本歐洲這些地方,現在基本上就是零利率。因為人家是利率市場化的國家,銀行可以自己決定給儲戶多少利率,但因為要抗通縮,刺激經濟,基本上就是一年0.2%、0.3%這樣,市場無風險收益幾乎為零。

但在經濟依然高速增長的天朝,理論上說,無風險收益水平應該看3個月以內的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這個名詞太高大上了,咱不去管它。

老百姓一般看的是央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

一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

。現在2014年是3%,但央行允許商業銀行最多上浮10%,那就是3.3%。現在銀行普遍“錢緊”,為了吸引存款,大多都把存款利率一浮上頂了。

好了,

這個3.3%的年收益水平,基本可看成是中國當下投資市場的無風險收益,也就是預期年收益小於等於這個數字,本金和利息一般都是有保障的。

但就算如此,銀行存款實際上也還是有風險的。那就是

通脹風險

,假如今年CPI漲幅超過3.3%,那你存在銀行的存款實際上還是在貶值,是一種變相的虧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負利率”。

另外天朝很快就要全麵放開存款利率市場化了。也就是說今後去銀行存款給多少利息,不再是央行說了算,而是各家銀行自己說了算。這就會有激烈的競爭,但也意味著你存在銀行的錢不再有國家信用背書了。等到存款保險製度建立後,你有可能就會見到上世紀90年代港劇中常常出現的銀行擠兌以及銀行破產的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