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十
昔我遊齊都,登華不(音花孚)注峰。[一]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鬆。[二]借予一白鹿,自挾兩青龍。含笑淩倒景,[三]欣然願相從。
[一]《水經》:濟水又東北徑華不注山。酈道元注: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蜂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山下有華泉。《通典》:齊州曆域縣有華不注山,其山直上如筍。《山東通誌》:華不注山在濟南府城東北十五裏。不字即柎字,如《詩》“棠棣之華,鄂不韓鞾”之“不”,花之蒂也。喻此山孤秀,如華柎之注於水者然。
[二]《列仙傅》:赤鬆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王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往往至昆侖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時,複為雨師。
[三]司馬相如《大人賦》:貫列缺之倒景兮。服虔注:人在天上,下向視日月,故景倒在下也。張揖注:陵陽子《明經》曰:倒景,氣去地四千裏,其景皆倒在下也。《漢書》:登遐倒景。如淳注:在日月之上,反從下照,故其景倒也。沈約詩:一舉陵倒景,無事適華嵩。
泣與親友別,欲語再三咽(音噎)。勖君青鬆心,努力保霜雪。世路多險艱,白日欺紅顏。分手(撥奉作“首”)各千裏,去去何時還。[一]
[一]蘇武詩:努力愛春華。又雲:去去從此辭。
在世複幾時,[一]倏如飄風度。[二]空聞《紫餘經》,[三]白首愁相誤。撫己忽自笑,沉吟為誰故。名利徒煎熬,[四]安得閑餘步。[五]終留赤玉鳥,東上蓬萊(一作“山”)路。秦帝如我求,蒼蒼但煙霧。[六]
[一]陶潛《歸去來辭》:寓形宇內複幾時。
[二]《爾雅》:回風為飄。郭璞注:旋風也。毛萇《詩傳》:飄風,暴起之風。《論衡》:天地之間尤疾速者,飄風也。
[三]《紫金經》,煉丹之書也。
[四]王逸《九思》:我心兮煎熬,聊是兮用憂。
[五]沈約詩:聊可閑餘步。張銑注:閑,緩也。
[六]《列仙傳》:安期生者,琅琊阜鄉人也。賣藥於東海邊,時人皆言千歲翁。秦始皇東遊請見,與語三日三夜,賜金壁,度數千萬,出於阜鄉亭,皆置去,留書以赤玉舄一緬為報,曰:“後十年,求我於蓬萊山。”始皇郎遺使者徐市、盧生等數百人入海,未至蓬萊山,輒逢風波而還,立祠阜鄉亭海邊十數處雲。
此詩古本“昔我遊齊都”以下五韻作一首,“泣與親友別”以下四韻作一首,“在世複幾時”以下六韻作一首。蕭本合作一首,而解之曰:此遊仙詩,意分三節:第一節謂從仙人以遠遊;第二節謂別親友而嗚咽;第三節是泣別之際,忽翻然自悟而笑曰:沉吟泣別者,為誰故哉?在世幾時,不過為名利煎熬耳,於己分上事初何所益。於是決意遠遊,終當高舉,但留遺跡於人間。雖帝王求之,且不可得,豈更複為親友之戀哉!琦按:中節語意與上下全不相類,當棄世遠遊,何事猶作兒女子態,與親友泣別,至於欲語再三咽耶?韋穀《才調集》,隻選中四韻作一首,而前後不錄,是知古本似未失真,蕭奉未免誤合。但首章語意似未完,或有缺文未可知。朱子謂太白持多為人所亂,有一篇分為三篇者,有二篇合為一篇者,豈指此章而言耶?今姑仍蕭本,俟識者再為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