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東漢末年 桃園三結義(1 / 2)

說到三國最開始的時候,就要說東漢末年的時候。

那東漢又是怎麼自取滅亡的呢?

其實東漢滅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外戚和宦官們交替掌權。外戚和宦官的鬥爭由此而來。

為什麼說,外戚和宦官發生矛盾。

主要是東漢時期外戚專政的朝風嚴重。

外戚就是皇帝親人的朋友。

這時由於外戚專政的**引起了朝廷上宦官和皇帝的不滿。

當東漢的皇帝長大後,就要麵對親政問題。這時外戚專政怎麼辦?就要奪權。

這時能幫助皇帝奪權的人,就是宦官。宦官而為了自己的利益。就要幫皇帝或替代皇帝殺外戚。

比如漢靈帝時的外戚竇武,就是宦官矯詔所殺。

就是這樣的鬥爭,引起了朝廷的**政治。經濟凋敝,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還有一個原因是,漢桓帝,漢靈帝的黑暗統治,引起了人民們的不滿。甚至到了靈帝的時候,出現了“賣官”的現象。

其實“賣官”就是讓人拿錢來買官。不少清官因為在上任時,沒有錢來買官。而自殺。。。。

其中就有一個人叫司馬直的人。

還有就是靈帝天天不務正業,愛研究什麼,排水係統一類的。不理朝政。這引起了不少老百姓和百官們的不滿。朝風日趨下落。。。。

在這樣的政治下,引起了人民群眾的不滿。漢靈帝時,發生了幾次人民起義,不過都被震壓了。朝廷用血腥的手段鎮壓了最初的幾次人民起義。

後來,有一幫張氏的兄弟,總結了以往的經驗。並且,開創了一個教,名字叫太平教。

這個教可是跟現在的邪教不同,它是當時廣大人民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

而他們的領導人是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

他們以傳教的方法廣泛傳播於群眾。

其中張角自稱為“大賢良師”,他暗中傳教了十幾年。信徒多達十多萬人。在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荊州,揚州等各地都有信徒。

人很多?怎麼辦?於是張角為了方便管理,把這些人分為三十六各方部。大方萬餘人,小方幾千人。

其中起義的領袖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和張梁稱為“地公將軍”和“人公將軍”。

各部的信徒揚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其中“蒼天”指的是東漢王朝。而“黃天”指的是太平道。

184年,張角部下馬元義準備在鄴舉兵起義。這時,因為其中一人告密導致計劃泄露。後被朝廷抓住,在洛陽處於車裂之刑。後來靈帝借此誅殺了信徒千餘人。

這時的張角知道事情已經泄露。追兵在即,下令諸方,一起起義。因為起義的人都是頭戴“黃巾”所以這次起義史稱“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剛開始比較順利。後來靈帝得知後。派出了皇甫嵩和朱儶,共討潁川黃巾軍,後來曹操也加入了進來。三個人合兵而戰。一舉打敗了黃巾軍,斬首數萬人。各地仍在征討黃巾軍。後來,張角病死了。張梁,張寶也被皇甫嵩殺了,十餘萬人被殺,叛亂平息了。

就這樣黃巾起義被曆史抹殺了。

黃巾起義為什麼失敗呢?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起義準備的時間過長。達不到效果。而且告密的人多數都被朝廷控製了。

第二個原因是黃巾軍戰鬥力不強。因為黃巾軍參加的都是人民群眾。人心不一。不能專注於打仗,所以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黃巾起義的曆史意義不僅僅是一次普通的農民起義,這還借樓了東漢朝廷的暴政,為後來的亂世埋下了伏筆。

話說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桃園結義。

一般來說《演義》上記載劉,關,張三人結識後在桃園三結義。但是在正史上沒有記載。

可能是作者編構的情節。但是三兄弟是怎樣認識的。我們不從而知。

在黃巾起義之後,朝廷發榜招募義兵。劉備在榜文前慨然長歎,張飛恰巧經過,生氣地說道:“士大夫不為國出力,為何在此長歎?”後又遇到關羽,三人意氣相投,於是在桃園起誓結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結為異姓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