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納蘭性德(1 / 2)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人間詞話》

???納蘭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初詞人,滿州正黃旗人,大學士明珠之子。人們在到納蘭性德時,第一個想到的總是南唐後主--李煜。後主的詞可謂粗頭亂服而不掩國色香,洗盡鉛華卻更顯然風韻,人們總固執的認為李後主的詞對後世詞人是一個隻能追求卻永遠不能達到的目標,後主的詞像一座高不可攀的山,遮蓋了後世任何一位詞人的光輝。可沒想到,到了詞道已衰的清朝,居然出現了填詞風格酷似後主的納蘭性德。周稚圭:“納蘭容若,南唐李重光後身也。“梁啟超的評價則更加言簡意賅:“容若詞,直追後主。“

???作為滿族的第一位大詩人,納蘭性德的詞是十七世紀下半頁中國藝苑上放出的淒豔之花。他看似擁有了一個人所能擁有的一切--財富,權力,才學,友情,愛情,可他似乎並不快樂,他如同一隻敏銳的鳥,察覺了已處末世的封建社會的腐朽,他終日感到空虛與幻滅,以至三十一歲便鬱鬱而終。

???在我們這樣“為賦新詩強愁“的年齡讀他那些“淒婉不可卒讀“的詞,似乎更能感受到他詞中那動人的感染力,不禁為之“心動神搖“。

?

淒豔美絕--納蘭性德的愛情詞

???愛情,是人類社會的重要內容。古往今來,多少詩人曾為她吟唱。

???納蘭性德的愛情詞格調低回憂怨,頗似北宋晏幾道。但內容卻是與晏幾道大異其道。晏幾道流連舞榭歌台,他的詞多是向風塵女子表明心跡,如“物低揚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琵琶弦上相思“等。而納蘭性德則較少涉足秦棧楚館,他寫的多是貴族青年的愛情生活,因此,他寫的那種吞吞吐吐的神態別有一種沉深的美。顧貞觀言:“吾友容若其門第才華直越晏山而上之“此言得之。

???納蘭性德曾寫過一首《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暈紅潮,斜溜釵心隻鳳翹。待將低喚,直為凝情恐人見。欲訴幽情,轉過回廊叩玉釵。”

它表現的是有情人相遇的心理狀態。開頭四字便扣住了人們的心弦,相愛者偶然遇著,他們本來有多少知心話要,然而他們隻是四目交投便默默地走開。這種神態,反應出人物內心的矛盾,表現出青年男女愛情的苦悶。

第二句寫女主人公的美貌,她美的像一朵芙蓉,那淹潤的淚痕讓人想到鮮花著雨,突然她臉上起了紅暈,一句“斜溜釵心隻鳳翹“寫的是玉釵抖動,而女主人公步履含愁的形象宛然在目。

乍一相逢,再難見麵“待將低喚“,可是聲音還未出口,又咽了回去。為什麼?“恐人見“!難道就任憑這偶然溜走麼,要時間,她轉過回廊,在不顯眼的地方輕叩玉釵,這暗示,這舉動,其中深意與情趣就留待讀者自己聯想了。

這首詞寫得頗有特色,作者抓住了人物極其細微的舉動和表情變化,含蓄的表達出青年人無法言傳的心境,寫出了青年人為“人言“所阻隔那種情意綿綿中的苦澀,刻畫出這種若既若離,苦樂交織的情景。正是納蘭性德愛情詞之所長,形成了他所謂“哀感頑豔“的格調。清初著名詞人陳維鬆甚至:“《飲水詞》哀感頑豔,得南唐二主之遺。“

同時作為封建社會的叛逆者,納蘭性德在詞中把愛情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這也是值得注意的。

???“昨夜個人曾有約,嚴城玉漏三更。一鉤新月幾疏星,夜闌猶未寢,人靜鼠窺燈。原是瞿塘風間阻,錯教人恨無情。欄杆外寂無聲,幾回腸斷處,風動護花鈴。-[臨江仙]”

???相愛的人約好見麵,但有一方爽約了,夜已三更,新月如鉤,繁星點點,好要來的人卻遲遲不來,等待的人自然無法入睡,一句“人靜鼠窺燈“所表現的靜夜的深沉死寂,讓人有些不寒而栗。接下來詩人解釋了爽約的原因,“原是瞿塘風間阻,錯教人恨無情。“瞿塘乃長江險,諺雲“灩澦大如牛,瞿塘不可留“這險之地加上風雨如晦,簡直飛鴻難渡,這似乎告訴人們戀人中間巨橫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正是它使曾有約的人爽約,使佳人空對殘燈,肝腸寸斷。而詞中對這瞿塘風雨的怨恨,似乎是直接對封建禮數。但對被破壞的愛情,納蘭性德顯得很堅強。

???“花叢冷眼,自惜尋春來較晚。知道今生那見卿?然絕帶,不信相思渾不解;若解相思,定與韓憑共一枝。-[減字木蘭花]”

???詞中所用的韓憑的典故出至《列異傳》,韓憑是宋國的大夫其妻美豔絕倫,宋王恃強奪之,韓憑憤然自殺。其妻悲痛,當宋王與她登上青陵台眺望景色時,跳台自盡,其殘衣著手化蝶。後來二人的墓上長出兩棵樹互相纏繞。納蘭性德用這一典故,分明是要表達一種憤怒,一種願望,那種立花叢中冷眼看著鮮花被采走,象韓憑那樣反抗殉情的願望。

自古情詞主張高貴婉轉,忌淺露,但情之所至,這些陳條俗規被詩人通通拋到了九霄雲外,納蘭性德的愛情詞雖不似民歌之直率,更不若《上邪》一般驚動地。但自晚唐以來,沒有一個作家直白地怨恨那阻隔愛情的“瞿塘風雨“,更沒有一個詩人表示殉情,納蘭性德的筆,似乎觸到他那時代的極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