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反骨”的標簽(1 / 1)

相信國人對魏延並不陌生,他就是三國時期劉備在長沙攻城戰中收服的一員大將,勇武過人,曾單挑眾將,且箭術出眾,漢中之戰拒絕曹操招降,百米外射中曹操人中。

這些都對,但是他留給我們最大的印象就是“天生反骨”。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應該不在少數,諸葛亮在魏延投靠劉備的時候就說魏延反骨,總有一天會反,劉備愛才沒有在意。不知不覺地,我們就被作者羅貫中設下的核心特征暈輪效應影響了。他先是成功地塑造出諸葛亮軍事奇才又忠心耿耿的完美形象,然後又讓諸葛亮把魏延“拍死”。一句話拍死,天生反骨。於是我們就信了,丞相諸葛孔明大人神機妙算,直到最後,魏延果然反了!而之前我們看到魏延出場,不過是每次都猜測,他到底會不會這個時候反叛呢?

這就是暈輪效應的影響,在一開始被打上了“反骨”的標簽,我們心理上就有了這種預設的期待,第六感也會偏向於這個方向的判斷,於是就怎麼看魏延都不順眼了。隻要想起他,我們的第六感就會控製我們把那些不好的標簽往他身上招呼,什麼有勇無謀啊,什麼陰險狡詐啊,統統都是屬於未來的叛徒魏延的。請注意,這隻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推測,諸葛亮毫無根據的空穴來風。

你從人家的後腦勺能看出來這個人不是好人?脖子後麵骨頭比較突出,就是要反叛的人?諸葛亮的話雖然是無稽之談,但是我們卻都信了。為什麼?因為我們已在心理上認定諸葛亮是耿耿忠臣,且是天下第一謀士!其實這不過是羅貫中在裏一個刻意的處理,卻讓魏延背著叛徒的暈輪當了近兩千年的叛徒!

史書裏是怎麼記載魏延的呢?在《三國誌》中記載得很清楚:“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然而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卻被寫成了腦後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

而且,魏延真的就是一個莽夫麼?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時,魏延曾經進獻過“子午穀奇謀”:當時魏國派駐邊防的安西將軍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無武略”“又多蓄妾”,憑著與魏文帝曹丕的關係才獲得這荷守一方重鎮的職位。

魏延看準了這樣一個機會,遂大膽向諸葛亮提議道:“給我一萬人,自帶糧草,循秦嶺以東疾進,不出十日可到長安。膽怯的夏侯楙見我蜀兵天降,必然倉皇而逃。曹丕若想率軍親征,最起碼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達,這樣,鹹陽以西可一舉而定。”

對於這樣一個“奇謀”,今天的公論是:魏延的計劃雖然冒險,但成功的可能性極大,因為他對當時敵我形勢及當地特殊地形的判斷都是非常準確的。更富戲劇性的是,後來蜀漢滅於魏國之手,乃是由於魏國大將鄧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險”戰略,為此我們隻能麵對曆史,抱以無奈的遺憾了。

由此可見,暈輪效應帶來的偏見不僅會誤事,甚至連諸葛亮這樣的大師都會被其所蒙蔽,從而造成誤國這樣最為嚴重的後果。

我們在使用第六感的過程中,就必須要盡力規避暈輪效應的逆轉,然後把自己的優點盡可能展示,給他人留下好的印象。這樣的效果是你能夠讓自己在他人的記憶中越來越好,對自己的生活和發展都有好處。

但是這裏筆者必須要嚴正聲明,我沒有讓你裝!是的,千萬不要裝。假裝、欺詐、虛偽等等,是使用第六感的大忌。你要欺騙的人也許在腦筋上不是很靈光,但是在直覺上,並無天賦高低之分。

何況,你真的需要裝麼?不,你已經足夠好了。我們也許沒錢、沒權、沒勢,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出發點和內心都是美好的。我們不會為了財富去為惡、我們願意為了好友去兩肋插刀,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或者說是最為美好的品質。你應該有信心在情感和人格的領域,不輸給任何一個人。

你就把你自己的內心展示給別人,你的坦誠就是你最好的暈輪。當你的第六感是沒有欺騙的真誠的時候,即使不能贏得別人的好感,但是你絕對不會輸掉什麼。反之,如果你試圖欺騙別人的第六感,你總得為此而耗費心神,乃至最後心力交悴、痛苦不已,還得擔心別人一旦發現會怎麼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