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利於人,別迷惑於一時之利(1 / 1)

中國是一個講究人情的國家,幾千年來,人情是維持群體關係的最佳手段和人際交往的主要工具。有一句俗語叫做“誰都有求人的時候”,意思就是說,在人際交往之中,如果遇到發生一定的利益爭執和衝突,萬萬不能因為眼前的一時之利而和別人做出反目成仇的事來,而是要主動地退讓一下,以免把話說死,把事做絕,斷了自己的後路。

古往今來,許多人在一時的利益麵前迷失了心性,鼠目寸光,財迷心竅,在蠅頭小利麵前錙銖必較,甚至和別人大打出手,最終鬧得不歡而散。這樣的做法是十分不明智的。這樣做或許能夠在暫時的利益之爭中占據上風,獲得一些小便宜,但是在斤斤計較中就完全暴露了他貪婪、小氣,讓別人對他的所作所為嗤之以鼻,永遠不願意和他進行合作。久而久之,他就會受到冷落和孤立,在事業上失去了可以相互幫助的夥伴,在人生中沒有了可以相互扶持的朋友,那麼最終將會一事無成。

看重金錢和財富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應該掌握一定的限度和方法,在多數情況下,放得開要比看得緊起到的效果好得多,收獲也大得多。很多事實證明,凡事能夠在生意場上立於不敗之地的人,在金錢財富等利益問題上都有著比較豁達的態度。對於他們來說,從來不會把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當作處世原則,而是懂得讓利於人,在必要的情況下還能夠用犧牲自己來成全他人。或許有人對此感到不解,但實際上,這種為人處世的方式卻是最精明的。

有一次,李嘉誠在接受某報紙采訪的時候,就讓利於人這件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說:“最簡單地講,一個人跑著找生意的時候就會比較難,讓生意跑過來找你,你就比較容易獲得成功。”“一個人有中國人勤勞、節儉的美德是好事,但是要注意,最要緊的是節省自己,對別人卻不能太小氣,而要慷慨大方一些。”“重信用,夠朋友,這麼多年來,差不多到今天為止,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任何一個不同省份的中國人,跟我有過生意往來的,在合作之後都能成為好朋友,我和別人之間從來沒有因為一些利益上的事情鬧過不痛快,這一點是我引以為榮的事。”

在李嘉誠先生看來,生意場上更應該懂得利益均沾,善待他人。隻有懂得讓利,才能給自己帶來機會,讓生意找上門來。李嘉誠在積累財富上創造了奇跡,這和他在生意場上取得的好人緣有著很大的關係。有人曾經這樣評價說,“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李嘉誠從來不會在一些小錢上去和別人過多地計較,而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對方的要求。所以李嘉誠在生意場上隻有朋友而沒有敵人。”

古人說“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當我們想要索取的時候,沒有必要急急忙忙地伸出手去,而是要先做出一些犧牲,滿足對方的要求,在獲得別人信任和好感的基礎上來為自己謀取正當的利益。史學家範曄說:“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與之為取。”我們應該明白,得與失,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在一定的情況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我們做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給別人留條路,也給自己留條路。

20世紀80年代。高文光在天津開了一家經營五金機電的公司。公司剛開張的時候,隻有五名員工,三間簡陋的門麵房,兩輛送貨的三輪車。既沒有雄厚的資金,又沒有較強的知名度,為了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高文光就提出了“一盒螺絲釘也要送貨上門”的口號,這種“賠本賺吆喝”的做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公司逐漸有了知名度,客戶也越來越多。

有一次,一個員工去給客戶送貨。在搬完東西之後,就拿出了自己的名片遞給客戶說:“如果您以後想進貨,可以直接給我打電話,批發商都是從我們公司進的貨,我們的價格肯定比他們便宜。”對方未加思索就爽快地答應了,有利可圖的事對他來說正是求之不得的,兩個人一拍即合。

那個員工回去之後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高文光,滿心歡喜地等待這他的誇獎,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高文光聽到之後不僅沒有誇獎他,還狠狠地把他臭罵了一頓。告訴他:“以後膽敢再做出這樣的事,決不輕饒!”那位員工對此感到很委屈,覺得高文光太講義氣,不像賺大錢的人。

後來,高文光的朋友聽說了此事,就問他:“老高,你是不是瘋了,放著賺錢的機會不去做,你到底是為什麼呀?”高文光笑著解釋說:“如果天下的錢都讓你賺走了,大家都沒錢了,你還賺誰的錢去?”朋友無以反駁。雖是一句玩笑話,卻體現了高文光獨特的經營理念——不“貪食”,不搶別人的飯碗。

懂得為別人著想,能讓利於人給我們的是一個美好的人際交往世界。而那些喜歡占便宜的人,每占了別人一分便宜,就喪失了一分人格的尊嚴,就少了一分自信,讓自己成為精神上的乞丐,長此以往,必將在人際交往中找不到立足之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