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一定是明確可操作的(1 / 1)

有位哲人告訴我們“目標引導著我們前進”,因為,在目標裏麵隱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積極能量。但是,要想把目標變成現實,單憑個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首先應該注意,這個夢想是否符合個人的性格和追求,是否遵循了社會和自然的發展規律。如果違背了個人的心性和客觀發展規律,那麼,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不會有好的結果。

對於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的目標容易帶有不切實際的浪漫主義色彩,在目標的製定上容易產生偏差,抓不住重點,在奮鬥中難免會出現無法挽回的失敗和挫折。

有兩個年輕人在雜誌上看到了一個把清水變成汽油的廣告。他們就大喜過望,覺得找到了自己的事業,於是就馬上開始了夜以繼日的研究。兩個人為了盡快地把清水變成石油,在幾個月的時間裏沒有吃過一頓飽飯,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一直待在實驗室裏。但是到了最後,卻仍然是一無所獲,其中一個人通過幾天的研究和實驗發現,把清水變成汽油是一件十分荒唐的事,無論如何努力都不會出現結果。於是就果斷地放棄了,轉身投入商海。而另外一個年輕人卻認為,挫折和失敗隻是暫時的,隻要是堅持就一定能夠獲得成功,因此就沒有聽從朋友的勸告,繼續他的實驗研究。

幾年之後,那位轉行的年輕人已經變成了小有名氣的企業家,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車子。而那位還在堅持研究的年輕人,卻是胡子拉碴,衣不遮體,不僅一貧如洗,神誌也有點不清醒了。

有很多人的腦海裏抱著“有誌者事竟成”、“功夫不負有心人”的教條不放,覺得隻要是堅持和努力,就一定能夠敲開成功的大門。他們這樣做,隻會讓自己在失敗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永遠不可能取得成功。因為,選擇了錯誤的目標,就等於“逆天而行”,那麼,最終將是“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即使他付出百倍的努力,也是徒勞的。

那麼,是不是可以說,遵循了社會的客觀發展規律就能夠取得成功呢?也不盡然,接下來還要看你選擇的目標是否與你個人的性格特征特長愛好相適應。許多有著卓越成就的人士,他們取得成功的首要原因就是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確定的目標也符合個人的特長,有一個可以讓自己發展的空間。

喬治畢業於德國一所著名的建築工程學院。在畢業之後,他十分順利地找到了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但是,在幾年之後,他越來越感覺到自己力不從心,對那份工作感到恐懼和厭倦,工作起來毫無激情可言。後來他回憶說,做工程師需要一種嚴肅自律的精神,但是他卻缺乏這種精神。與此相反的是,他的性格外向,富有親和力,有非常喜歡四處走動,和陌生人打交道。極有規律的工程師工作讓他感到十分乏味,既無法滿足心靈上的要求,又提不起來工作的積極性。因此,他對此感到十分的苦悶。後來,在一次經濟大蕭條之中,喬治被公司解雇,成為了一名失業人員。這一次,他就準備不再去尋找工程師的工作,而是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崗位。於是,他向一家銷售公司遞交了簡曆,後來被正式錄取,負責技術產品的銷售工作。結果,由於銷售工作比較利於他特長的發揮,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他就成為了一名很優秀的銷售經理。

在生活中,很多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隻會羨慕別人的成功,在行動上經常不假思索地去模仿別人,不懂得目標的可操作性,在他們的意識裏隻有“我想要的”卻不知道靜下心來去思考什麼是“我能要的”,從而在目標的製定當上過於輕率和盲目,最終不僅不能成就大事,還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叫苦不迭。

我們應該知道,每個人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知識積累、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大的社會環境中會無法包容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那麼,在目標的選擇上,我們應該立足於這樣的一個現實,從客觀環境出發,從自身特長出發,製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然後再朝著這個目標不遺餘力地努力和奮鬥。隻有這樣,我們的目標才不會作為遙不可及的夢想而存在,我們的奮鬥和追求才會有一個好的結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