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爵
周製五等爵以封諸侯,以其有功加地進律。以是所封之國固定非處一方。近者,凡所封邑必取得姓之地。所以疇庸進爵,有違王度。竊以蕭何封酂俟,蕭之得姓不在於酂;曹參封平陽侯,曹之得姓不在平陽;國朝房玄齡封梁公,房之得姓不在於梁;杜如晦封萊公,杜之得姓不在於萊。古典悉然,不可悉數。其誤也,始於幸蜀之年,中書主者,不閑舊製故也。
祈雨
庚子歲夏旱,禾黍不逾尺,京城米粟日增其價。一日達彼九重,天子下詔宰臣禱祀。所宜承命不過一二日,虔誠於郊廟。乃下太常擇日,太卜署狀,宜用來月六日癸亥。至是,旱苗悉為枯荄矣。
發救兵
夫請濟師者,是兵力危殆,求之速也。不逾一兩日發之,足以應其急也。主帥問其來由,命軍師曰:“為擇一日,以遂其請。”翌日師複命曰:“以後日戊午吉。”及乎師至,軍壘已陷。
進獻奇零
戊戌歲,閱報狀,見潤州節度進應天節白金二千六百五十七兩。臣下獻壽,國有常儀。少,曷不曰二千兩;多,曷不曰三千兩。奇零微鮮,無異償債。豈臣子之禮哉?
起居
今代謁見尊崇,皆謹祗候起居。起居者,動止,理固不乖。近者,複雲謹祗候起居某官。其義何在?相承斯誤,曾不經心。
佳禮
吉、凶、賓、軍、嘉是為“五禮”。婚姻屬之嘉。嘉者,善也。今代每言婚姻,則曰佳期者,美也。婚姻之重,所宜依經。若用為佳,實傷古義。
鵝
夫展禮之夕,婿執雁入奠,執贄之義也。又以雁是隨陽之禽,隨夫所適。雁是野物,非時莫能致。故以鵝替之者,亦曰奠雁。《爾雅》雲:“舒雁鵝鵝。”亦雁之屬也。其有重於嗣續,切於成禮者,乃以厚價致之。既而獲,則曰:“已有鵝矣,何以雁為?”是以雁為使,代鵝為禮,雁為長(除悵反)物。典故將廢,何不正之?
拜客
《婚期》雲:“來日,婦於庭拜舅姑,次謁夫之長屬。”中外故舊,皆當婦禮,即通謂之客。故有拜客之名。今代非親非舊,皆列坐而覿婦容,豈其宜哉?
拜四
夫郊天祭地,止於再拜。其禮至重,尚不可加。今代婦謁姑章,其拜必四。予輒詳之,婦初再拜,次則跪獻衣服支史承其筐篚,則跪而受之。常於此際,授受多誤。故四拜相屬因為疑。又婦拜夫家長老,長老答之,則又再拜,即其事也。士林威儀,豈可效諸下俚耶?謁拜姑章,宜修典故。再申插地(《周禮》:婦拜插地),其儀可觀。
婦謁姑不宜表以絹囊
投刺始於雋不疑,冠進賢冠,帶礧具劍上謁暴勝之。上謁如今之投刺也。爾後,凡言謁見,必先以此道其姓名。行於婦人,即未知其所自。然亦不失於禮,敬其有違,舅姑在於他國者,因節序推遷,亦以名紙遠申參奉之儀。近代皆以絹囊緘之,有同尺題重封也。至於婦來麵謁舅姑,合申投刺之禮,豈宜亦以彩帛表之,卑敬有乖,所宜削去。
樂論
貞觀十七年,太宗文皇帝與太常少卿祖孝孫論樂。太宗曰:“治政善惡,豈此之因?”禦史大夫杜淹曰:“陳之將亡也,為《玉樹後庭花》。隋之將亡也,為《伴侶》、《行路難》。聞之莫不悲泣,所謂亡國之音。以是觀之,實自於樂。”帝曰:“不然。夫音聲豈能感人?歡者聞之則悅,憂者聽之則悲。悲悅在人,非因樂也。今《玉樹》、《伴侶》其聲具存,今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矣。”予曰:“聖君有所未悟耳。”禮雲:“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斯曲者,陳隋二主之所作也。二主荒淫自娛,不知將亡之音形於曲折矣。是知休徵,咎徵皆見其兆,豈止於歌樂也哉!如文皇君人之道與舜禹比隆,耆幼欣欣然得其所也。雖聞《桑間》、《濮上》,如聞《韶》、《濩》之音。何《後庭花》、《伴侶行》能感其心哉?哀也,樂也,係於時君。《記》雲乎:“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斯之謂也。
釋怪
李商隱為文曰:“儒者之師曰魯仲尼。仲尼師聃,猶龍。”不知聃師竺軋,善入無為稽首正覺吾師吾師夫。老子生於周,為柱下史。司馬遷《史記》與韓非同傳,曰:“老子無為白化,清淨自正。韓非揣事情,循勢理。”故作老子韓非同傳。此則老子行藏之道盡於是矣。既正史不言老子適戎狄,師於竺軋,未知商隱何為取信?孔宣父於魯襄公二十一年,至哀公十六年卒,當周敬王也。聖自天資而能廣學,師堯、舜、文王、周公之道。以老子老而能熟古事,故仲尼師之。師之之道,謂聖人學無常師,主善為師。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非謂幼而師之如堯、舜、文王、周公之聖德也。故袁宏《後漢書》孔融答李膺曰:“先君孔子與子先人李耳同德比義而相師友”是也。孟軻論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言伊尹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論仲尼則曰:“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乃所願學史遷直筆述乎聖德,以遺後人。爾來一千祀,曆諸百王。行其道者,夷夏寧,違其教者,君臣亂。竺軋者,經史無聞。佛書自言生於周昭王時。言後漢明帝夢金人,有傅毅對徵於周漢正史,並無此文,未知聃師竺軋出於何典。近世尚綺靡,鄙稽古。而商隱詞藻奇麗,為一時之最。所著尺題篇詠,少年師之如不及。無一言經國,無纖意獎善,唯逞章句。因以知夫為錦者纖巧萬狀,光輝曜目,信其美矣。首出百工,唯是一端得其性也。至於君臣長幼之義,舉四隅莫反其一也。彼商隱者,乃一錦工耳,豈妨其愚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