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是我寫得最痛苦的一部小說。我不指望有人能夠圓圓整整地把它看完,看懂,因為即便是我自己,盡管花了一個月去構思,一個月去準備,一個月去創作,倒回頭來再看的時候,竟然也搞不懂自己到底寫了些什麼。

也許在一些事情上,你傾注的熱情越大,投入的精力越多,寄予的期望越高,最後你得到的結果,反而越令你失望。

失望的原因,或者說,造成你沒有決心看完它的原因,不止一個。

首先,整篇文章給你的感覺也許會非常的淩亂。因為,故事並非遵循一個明確的時間路線漸進地發展,而是有著好幾條時間軸,空間軸,和故事軸。劇情同時在三種軸線之間不斷地穿插和跳躍。你會發現,可能上一段話還在講述2005年的故事,下一段忽然間就跳到1993年去了;可能前一秒鍾望著的還是望夏的天空,下一秒鍾就變成臨水雲山上的日落了;可能明明是雨的一段獨白,接上的又變成楓的心理描寫……

所謂淩亂,話說回來,其實也並不是完全沒有任何規律的。在文章中,決定劇情安排順序和文字編排的因素,就是蒙太奇,這個術語我在小說中曾經提到過。蒙太奇是《再見黃昏雨》最具有電影風格的一種體現。如同將不同的鏡頭片段通過剪輯合成,小說也遵循這個方式,將看似毫不關聯的時間、場景和人物,通過某個相似的細節牽引,過渡,最後聯結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

因此,其次一點就是細節。在這部小說中,故事的起、承、轉、合幾乎不會有明確的聲明和描寫,而是在一個個微小的細節中完成這一係列過程。這些細節往往體現在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小段提醒性的天氣變化,場景變化等。

再次就是重複。具體說來,就是經典句語的雜糅,特殊句語的反複出現。小說中引用了許多文學、宗教、電影、音樂方麵的經典作為貫穿始終的思想主線分布在每個章節中。例如在文學方麵有《小王子》、《先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宗教方麵引用了《聖經》中多個章節的□□,與《涅槃經》、《金剛經》中少量的佛教思想;電影方麵主要是王家衛的代表作,和《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等這類敘事性哲理性非常強的電影中出現過的經典對白;音樂方麵則集中在鄧麗君的老歌,還有一些以懷舊和搖滾為主的歌曲。文中作為引用的句子也許會在整部小說裏多次出現,但並不是每次都出於同一個目的,至少這類句語在必要的時候會有一些變體,在不同的地方表達的思想也會不一樣。

最後是采用多角度、多層麵的敘述模式。事實上,這是和上麵提到的重複引用息息相關的。《再見黃昏雨》在場景描寫,語言文采方麵也許比不上前作《我愛過而又失去的女人》,但是在故事性,人物刻畫方麵是有很大提高的。小說中將有多個角色參與劇情,每個角色都有獨立的性格和故事支線,這些支線通過蒙太奇剪接,再以第一視角、第三視角的描述定位,時間、空間錯位的劇情安排,現實、虛幻同時存在的敘事方式來完成他們在小說中各自支線的發展。

上麵提到過,《再見黃昏雨》引用了王家衛的電影風格和鄧麗君的老歌作為穿插在故事軸中的一條精神主線。的確,在整部小說裏,他們的影子無處不在。這是小說的另一個特點。

看過王家衛作品的人都能感覺到,他的電影屬於一種意識流的表現模式,在華麗的光影效果渲染下,表現出一個記憶中(注意,並不是曆史中)的舊上海時代。從上世紀90年代到如今的20年裏,他的電影形成了獨特的“王”氏風格,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在更含蓄一點的層麵,他的故事隱藏著一種帶有悲劇色彩的宿命觀。

把鄧麗君的歌曲引用到小說裏一直是我內心裏強烈的願望。在從前的不少文章中也有過類似的嚐試,但是像《再見黃昏雨》這樣大量地援引她的歌,這樣大膽地將她的生平故事穿插進來,這樣瘋狂地在一些特殊時間點,空間點,致敬式地鋪展細節,還是第一次。鄧麗君是影響我最深的一位歌者,她的歌一直並將永遠伴隨我的一生成長。

再見黃昏雨

《再見黃昏雨》到底講了些什麼。下麵我把能夠列舉得盡量簡明扼要的主要方麵附上:

①童年。把童年時代與之後的年代分開來列舉,其一是要紀念兩個人,一個是歡,一個是我外婆,如果沒有你們,我的童年就不能稱其為金色的;其二是是要紀念這個時代,如果沒有它,我的人生就再也找不到一點永恒的東西了。

②夢想與現實。用雨的一句話說,夢想和現實相隔那麼近卻相差那麼遠。我有一個和雨一樣追求永恒,追求自由的夢想,但是現實往往不允許這種可能性發生。

③變化與永恒。於是永恒成了現實的俘虜,世界被淪為瞬息萬變的殖民地。在這片戰場上,我經曆了童年之後的那些時代。我漸漸發現,想讓世界不變,環境不變,人情不變,真的很難,世界永遠是不確定的,永遠沒有一個承諾能夠像磐石一般無堅不摧。也許永遠的變化,才是真正的永恒。

④愛的一種方式。如果你深愛一個人,你可以選擇說出來,也可以選擇不說。說出來的愛是主動的,積極的,但往往不能長久;不說的愛是深沉的,摸不著蹤跡,它能夠長久,但隻有你自己知道。兩種方式的愛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都能讓受愛的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