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我認知中有哪些陷阱?(1 / 1)

在財務管理中,財務報告陷阱時有出現,該如何有效發現財報陷阱呢?本節我們就來為您支招。

陷阱一:關注已知,回避未知

財務人員喜歡確定和精確,不喜歡模糊和不確定,所以他們自然而然地更加關注那些可觀察和可測量的確定的事情。具體來說,財務會計關注曆史數據,曆史是無法改變且無法改善的,改善的可能性隻能在於未知的未來。而成功恰恰來自於這未知的領域。未知的機會與風險主宰著每一個企業的未來,高層領導者應具備透過內在的不確定性而充滿自信地去洞察未知事項的知識與技巧。如果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財務人員應該去尋找機會,在規劃未來以及操作新投資項目等充滿變數的領域發揮才能。

陷阱二:注重計量,忽略創造

財務人員隻是計分的人,而不是得分的人。十九世紀英國科學家羅德凱文曾經明確地界定了計量與改良的關係,他說:不能計量,則無法改良。很少有案例說明哪個企業可以自始至終地將計量的結果有效地轉變為改良的動力,而絕大多數財務人員選擇的隻是計量。計量本身並不能創造價值,隻有當改良發生後,計量的數據才具有實際指導意義。財務方麵的高層領導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們不僅僅關注發生了什麼,還更關注可實現的改進措施。

陷阱三:關注成本,忽略價值

許多會計人員都知道事物的成本,而不知道它們的價值。曆史成本具有可計量、確定、風險小的計量屬性,因此成為財務核算的眾矢之的。盡管會計師與分析師們努力地去降低成本,可這並不出彩。壓縮成本並非難事:隻要停止任何與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有關的開銷即可。零成本意味著沒有創造價值,不創造價值意味著失去客戶,沒有客戶則企業無所存焉。另一方麵,如果降低售價,為客戶創造價值將變得更加容易。所以,真正的挑戰在於以最低的成本為企業、客戶以及其他關鍵的利益相關者同時創造價值,企業要牟利,但並不僅僅是賺錢。

陷阱四:關注自身,忽視整體

在企業內部發生爭議的時候,經常能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這不是我們部門的事”。如果財務人員僅僅認為自己的工作隻是局限於本部門的話,那麼就陷入了另一個陷阱。本位主義使人們隻關心自己的部門而忽視了構成企業整體的其他部門。優秀的財務人員應該走出財務部,采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去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隻有了解到其他部門和人員的真正的需求,才能作出科學的決策,才能夠為整個企業創造價值。與關注自身相反,財務方麵的高層領導應該把眼光投向部門以外,去熟悉別人的職能,鑄就良好的部門間的合作關係。

陷阱五:墨守成規,缺乏創新。

財務人員往往習慣於過去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過去積累起來的經驗,以及前任傳授的習慣做法,很少去置疑和挑戰這些習慣做法而掉進墨守成規的陷阱。實際上,財務人員需要尋找機會去改進、去創新,並努力貫徹執行。放開眼界,開放思想,去關注一些新的工作方法,以使自己能夠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樣的人才最受歡迎。例如,現在有很多種可以改善財務工作成果的最新方案,而這些方案並非你在學校裏所能學到的東西。而且,即使你有審計和谘詢的工作經曆,你也不太可能看到有大規模的改善和提高,因為它需要的是無法用鈔票來衡量的投資,而這投資卻能減少需要付工資的勞動時間。

陷阱六:埋頭工作,默默無聞

許多財務人員認為隻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能夠得到公平的回報,這種認識在幾十年以前還算正確,而在今天這卻成了一種錯覺。事實是,如果沒人認為你的工作是中肯、獨特和有價值的,那麼,你的工作就一文不值。而隻有你才具有促成並保持這種認識的義務。財務人員往往不善於推銷自己,隻是寄希望於讓工作來說話,這就大錯而特錯了。在企業內外最能幫助你的人們,並不知道你的工作,進而也無法判斷你的能力,除非你主動而定期地向他們彙報或說明你做了什麼和為什麼做。這種溝通並不需要呆板的商業麵孔,也不必披露商業秘密,它應該是一係列精巧而誠懇的暗示,讓對方知道你是如何幫助企業實現目標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