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1 / 3)

晉書王沈有四。其一自有傳。見列傳第九卷。其一亦自有傳。見文苑。其一為劉聰中常侍。奢僭貪殘。賊害良善。與靳準同用事。其一慕容寶將。寶出奔。沈降魏。 孫秀有三。其一權弟匡之孫。而歸命侯皓之從弟也。為吳夏口督。建衡二年。皓遣何定將五千人至夏口獵。秀驚。將妻子親兵數百人奔晉。晉以秀為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封會稽公。時泰始六年也。其一見潘嶽傳。初為琅邪小史。趙王倫輔政時。為中書令。倫敗。被誅。其一伏波將軍孫秀。以周處將死。勸之曰。卿有老母。可以此辭者。 劉胤有三。其一為江州刺史。陶侃、郗鑒皆言胤非方伯才。而司徒導不從。後為郭默所殺。其一曜之子。南陽王也。侵石生。次於雍。為石勒將石季龍擊斬之。其一輿之子。為劉琨領兵。路逢烏桓賊。戰沒。 王鑒有三。其一自有傳。見列傳第四十一卷。以文章著稱。其一為劉聰尚書令。其一為苻堅將。救袁瑾於壽春者。 張茂有三。其一涼州牧張軌之子。而寔之弟也。其一載之丁潭傳中。字偉康。與孔愉字敬康。丁潭字世康。時人號曰會稽三康。茂少單貧。有誌行。為鄉裏所敬信。起義兵。討賊陳斌。一郡用全。元帝辟為掾屬。後為吳興內史。沈充反。與三子並遇害。其一見石季龍傳。季龍殺其太子宣。東宮衛士十餘萬人皆謫戍涼州。季龍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內。東宮謫卒高力等萬餘人。行達雍城。既不在赦例。又敕雍州刺史張茂送之。茂皆奪其馬。令步推鹿車。致糧戍所。高力督定陽。梁犢等因眾心之怨。謀起兵東還。逼張茂為大都督、大司馬。 張華有二。其一自有傳。見列傳第六卷。其一見慕容德傳。德既據滑台。置百官。慕容寶自龍城南奔至黎陽。遣趙思召慕容鍾來迎。德欲具駕奉迎。謝罪行闕。其黃門侍郎張華進曰。陛下若蹈匹婦之仁。舍天授之業。威權一去。則身首不保。又慕容超時。姚興拘超母妻。責超稱藩。超遣群臣計議。張華謂宜降大號。以申至孝之情。 徐邈有二。其一與宣帝同時。其一見於簡文宣鄭太後傳。其事在孝武太元十九年。 韓壽有二。其一賈充婿。其一為慕容廆別駕。 王渾有二。其一自有傳。見列傳第一十二卷。其一為涼州刺史貞陵亭侯。即戎之父也。 李陽有二。其一上黨武鄉人。與石勒鄰居。歲嚐與爭麻池。迭相毆擊者。其一為幽州刺史。京師大俠也。王衍患妻郭剛愎貪戾不能禁。因謂之曰。非但我言卿不可。李陽亦謂不可。郭氏為之少損。衍傳又謂陽為鄉人。或當為琅邪臨沂人。其後溫嶠軍食盡。貸於陶侃。侃難之。竟陵太守李陽說侃。侃乃分米五萬石以餉嶠軍者。即此李陽也。 胡威有二。其一見良吏傳。字伯武。壽春人。武帝時為徐州刺史。其一義熙二年。秦王興征王尚還長安。涼州人申屠英等遣主簿胡威詣長安。留尚鎮姑臧。 孫登有二。其一見隱逸傳。字公和。汲郡共人。無家屬。於郡北山為土窟居之。又嚐往宜陽山。不知所終。其一見孫楚傳。楚之曾孫登。少善名理。注老子行於世。仕至尚書郎。早終。 解係有二。其一自有傳。見列傳第三十卷。字少連。濟南著人。與二弟結、育並清身潔己。甚得聲譽。曆豫、雍二州刺史、揚烈將軍、西戎校尉、假節。趙王倫討叛羌。與佞人孫秀爭軍事。倫、秀譖之。係坐免官。及張、裴之誅也。倫、秀以宿憾收係兄弟。皆害之。倫所謂我於水中蠏且惡之者。其一見陶璜傳。璜為吳將。破晉九真太守董元於交址。元有勇將解係。同在城內。璜誘其弟象。使為書與係。又使象乘璜軺車。鼓吹導從而行。元等曰。象尚若此。係必有去誌。乃就殺之。吳因用璜為交州刺史。 王輿有二。其一趙王倫欲篡位。諸王公卿士鹹勸進。左衛王輿入殿。譬諭三部司馬。示以威賞。及三王舉義。河北軍悉敗。輿乃收倫而殺許超、士猗、孫弼、謝惔、殷渾、孫秀等。後與東萊王蕤謀殺齊王冏。伏法死。其一成都王穎與張方伐京都時。常山人王輿合眾萬餘欲襲穎。會長沙王乂被執。其黨與斬輿降。 劉毅有二。其一自有傳。見列傳第一十五卷。其一亦自有傳。見列傳第五十五卷。 王愷有二。其一見外戚傳。恂之弟也。即與石崇競侈靡者。其一見簡文七子會稽王道子傳。時有人為雲中詩以指斥朝廷曰。王愷守常。國寶馳競。又桓玄、殷仲堪等複至石頭。元顯馳還京師。遣丹陽尹王愷等。發京邑士庶數萬人。據石頭以拒之者。即坦之之子也。 王浚有二。其一自有傳。見列傳第一十二卷。其一在王鑒傳。堂邑人。鑒之父也。仕至禦史中丞。 王修有三。其一蒙之子也。字敬仁。明秀有美稱。善隸書。年十二作賢全論。為琅邪王文學卒。其一見石勒傳。劉曜斬石勒使王修。又劉裕克長安。殺姚泓。留子義真守長安。使王修、王鎮惡、沈田子輔之而還。 王祥有二。其一自有傳。見列傳第三卷。其一與郭黁叛呂光者。 石苞有二。其一自有傳。在列傳第三卷。其一季龍子。 劉裕有二。其一元海之子也。元海遷都平陽。汾水中得玉璽。改年河瑞。封裕為齊王。及為顧托之計。以為大司徒。後為呼延攸所殺。其一討桓玄者。 王瑜有二。其一為李勢中書監。其一含之子也。 盧誌有二。其一欽之從孫。見欽傳。其一為劉聰弟乂太師。為聰所誅。 劉宣有二。其一元海從祖也。元海即王位。皆宣之謀。其一青州刺史曹嶷、執建威劉宣。而齊魯之閑郡縣壘壁降者四十餘所。見劉聰傳。 劉弘有二。其一自有傳。見列傳第三十六卷。為鎮南將軍。其一京兆人。挾左道。客居天梯第五山。然鐙懸鏡於山穴中為光明。以惑百姓。受道者千餘人。見張寔傳。 王衍有二。其一自有傳。見列傳第一十三卷。其一石鑒時為侍中。冉閔僭位後誅之。 王敦有二。其一自有傳。見列傳第六十八卷。其一見李特傳。特攻成都。趙廞死。惠帝以涼州刺史羅尚為益州刺史。督牙門將王敦等七千餘人入蜀。 周撫有二。其一訪之子。破範賁斬蕭敬文者。其一為彭城內史。殺周默以降石勒。詔劉遐、蔡豹、徐龕共討撫。太元二年破斬於寒山。 苻弘有二。其一堅之子。其一桓玄將。 王皮有二。其一劉聰時為大將軍從事中郎。其一秦丞相王猛之子。 張平有二。其一流民。在譙為塢主。祖逖誘其部將。使殺之。其一苻堅所破者。 文鴦有二。其一欽之子。年十八。勇冠三軍。欽叛敗。同奔吳。事在景帝末年。其一姓段者。鮮卑人。匹磾之弟也。永嘉四年。石勒陷襄城。遂至宛。王浚遣鮮卑人文鴦帥騎救之。勒退。又玄帝時。救邵續於厭次。擄勒三千餘家。其後又嚐與匹磾攻敗勒於襄國。及匹磾殺劉琨。夷晉兩怨叛。遂帥其徒依邵續。續既為石季龍所得。匹磾等嬰城拒寇。戰守疲苦。不能自立。匹磾及鴦等悉見獲。至襄國。匹磾被害。文鴦遇鴆而死。事詳見段匹磾傳。 張駿有二。其一涼州牧張駿。即軌之孫。而寔之子也。其一姚萇故將。殺江州都護趙毗。焚武昌。略府藏以叛者。為江州刺史桓衝討斬之。事在哀帝興寧元年。 王遐有二。其一在外戚傳。即簡順皇後父驃騎將軍述之從叔也。少以華族仕至光祿勳。其一睢陵公祥之曾孫。始平太守肇之孫。永世侯俊之子也。仕至鬱林太守。 高柔有二。其一宣帝將誅曹爽。假柔節。行大將軍事。領爽營。其一見王浚傳。浚將僭號。司馬掾高柔與劉搏切諫。浚怒誅之。 王濟有二。其一自有傳。見列傳第一十二卷。其一元帝時。慕容廆遣其長史王濟浮海勸進。 段勤有二。其一鮮卑人勤。初附於慕容雋。其後複叛。雋遣慕容垂討勤於繹幕。及慕容恪進據常山。勤始懼而請降。其一常山樹根下得珪璧。慕容雋遣尚書郎段勤以太牢祀之。兩段勤俱見雋傳。 郭敬有二。其一見石勒傳。鄔人。資給勒者。其一見苻健傳。永和十年。桓溫率眾四萬趨長安。遣別將攻上洛。執健。荊州刺史郭敬。 王述有二。其一湛之孫。承之子。而坦之之父也。其一簡順皇後父遐之從子。 郭文有二。其一見隱逸傳。其一見呂光傳。王穆單騎奔騂馬。騂馬令郭文斬首送之光。 王澄有二。其一字道深。辨慧有才藻。曆位清顯。即京陵公渾之子。而驃騎濟之弟也。其一字平子。即平北將軍乂之子。而太尉衍之弟。衍使澄為荊州刺史。族弟敦為青州。以備三窟。餘讀史次錄。其閑不無謬誤。尚冀博雅君子。見其遺佚者補之。舛錯者改之。重複者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