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之謎(1 / 3)

13世紀,蒙古人的到來給俄國帶來了一場空前的浩劫。蒙古人征服了政治上處於分裂的俄國,將基輔夷為平地。蒙古人的統治持續了兩個半世紀(1237~1480),之後俄國人又為建立一個以莫斯科大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而奮鬥。受此影響,俄國的目光局限在東方。同一時期,西歐國家正在繪製開啟近代社會的新技術和新思想的藍圖。在歐洲航海大發現時代,俄國仍在為重組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鞏固邊疆抵禦周邊外敵而努力。新教改革運動推動了歐洲政治和宗教的多樣化。與此同時,俄國卻把自己宗教的北鬥星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東羅馬帝國的覆亡化作一種幾乎帶有神秘色彩的信念,堅信俄國沙皇現在是“普天之下一切基督徒的唯一皇帝”(1500年前後修士菲洛費寫給伊凡三世的信),肩負著救世主般的使命,要為基督教世界收複陷落的拜占庭首都。

歐洲開始將多極化作為走向均勢的一種機製時,俄國還在中亞大草原這所嚴酷的學校裏培養地緣政治意識。為了爭奪資源,中亞地區的眾多遊牧民族在幾乎從未有過固定國界的茫茫大草原上相互廝殺。侵掠他國、奴役異族人民司空見慣。對一些人來說,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獨立,意味著一國人民要防禦一塊領土。俄國承認自己與西方文化相連,但把自己視為文明被攻擊的前沿陣地,盡管它的疆土成倍增加。隻有把自己的絕對意誌強加給四鄰,才能確保這塊陣地的安全。

根據威斯特伐利亞秩序概念,歐洲的政治家認為,安全意味著均勢和對權力運用的限製。而俄國的曆史經驗是,限製權力的結果是災難。根據這種觀點,俄國由於未能完全控製自己周邊地區而遭到蒙古人的入侵,墜入噩夢般的“動蕩時期”。(在長達15年的時間沒有一個王朝,直到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建立。在此期間,俄國人口的1br3死於外族入侵、內戰和饑荒。)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把國際秩序看作一個複雜的平衡機製。在俄國人眼裏,國際秩序是不同意誌之間持續不斷的較量,每一個階段俄國都要傾其物質資源擴充領土。17世紀中葉,有人請沙皇阿列克謝的大臣納曉金闡明俄國的外交政策時,他給了一個直截了當的解釋:“四麵八方開疆拓土,這就是外交部的工作。”

俄國的擴張形成了一種國家觀點。受似乎難以抑製的擴張欲望的驅使,最初的莫斯科大公國不斷緩慢地向歐亞大陸延伸,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直到1917年,這一擴張才告結束。1903年,美國作家亨利·亞當斯記述了俄國駐美國大使的觀點(當時俄國的觸角已經伸到了朝鮮):

他的政治哲學和所有俄國人別無二致,似乎隻關心一點:俄國必須不斷向前滾動,必須以其不可阻擋的慣性碾碎前方的一切障礙……俄國每征服一個鄰國,就把該國人民的活力融化在本民族和本國習俗中。無論沙皇還是俄國的農民,都不可能,也不想因襲西方,而改變自身或本國習俗。

13世紀,蒙古人的到來給俄國帶來了一場空前的浩劫。蒙古人征服了政治上處於分裂的俄國,將基輔夷為平地。蒙古人的統治持續了兩個半世紀(1237~1480),之後俄國人又為建立一個以莫斯科大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而奮鬥。受此影響,俄國的目光局限在東方。同一時期,西歐國家正在繪製開啟近代社會的新技術和新思想的藍圖。在歐洲航海大發現時代,俄國仍在為重組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鞏固邊疆抵禦周邊外敵而努力。新教改革運動推動了歐洲政治和宗教的多樣化。與此同時,俄國卻把自己宗教的北鬥星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東羅馬帝國的覆亡化作一種幾乎帶有神秘色彩的信念,堅信俄國沙皇現在是“普天之下一切基督徒的唯一皇帝”(1500年前後修士菲洛費寫給伊凡三世的信),肩負著救世主般的使命,要為基督教世界收複陷落的拜占庭首都。

歐洲開始將多極化作為走向均勢的一種機製時,俄國還在中亞大草原這所嚴酷的學校裏培養地緣政治意識。為了爭奪資源,中亞地區的眾多遊牧民族在幾乎從未有過固定國界的茫茫大草原上相互廝殺。侵掠他國、奴役異族人民司空見慣。對一些人來說,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獨立,意味著一國人民要防禦一塊領土。俄國承認自己與西方文化相連,但把自己視為文明被攻擊的前沿陣地,盡管它的疆土成倍增加。隻有把自己的絕對意誌強加給四鄰,才能確保這塊陣地的安全。

根據威斯特伐利亞秩序概念,歐洲的政治家認為,安全意味著均勢和對權力運用的限製。而俄國的曆史經驗是,限製權力的結果是災難。根據這種觀點,俄國由於未能完全控製自己周邊地區而遭到蒙古人的入侵,墜入噩夢般的“動蕩時期”。(在長達15年的時間沒有一個王朝,直到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建立。在此期間,俄國人口的1br3死於外族入侵、內戰和饑荒。)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把國際秩序看作一個複雜的平衡機製。在俄國人眼裏,國際秩序是不同意誌之間持續不斷的較量,每一個階段俄國都要傾其物質資源擴充領土。17世紀中葉,有人請沙皇阿列克謝的大臣納曉金闡明俄國的外交政策時,他給了一個直截了當的解釋:“四麵八方開疆拓土,這就是外交部的工作。”

俄國的擴張形成了一種國家觀點。受似乎難以抑製的擴張欲望的驅使,最初的莫斯科大公國不斷緩慢地向歐亞大陸延伸,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直到1917年,這一擴張才告結束。1903年,美國作家亨利·亞當斯記述了俄國駐美國大使的觀點(當時俄國的觸角已經伸到了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