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梁所慮非宋魯兩國不配合,也非衛國無力承擔宗主之位,而是擔憂魏國是否會放開邊境關隘。秦人出關,隻有兩條道路,一條是函穀關,出關之後將直麵韓人。一條是崤關,出關之後就是大河渡口,過河之後就是魏國最為富庶的安邑腹地。魏國對秦人的態度一直有所保留,崤關是絕對不可能成為的出關條件。”
“雖然,從崤關出關之後,秦人可以從魏國腹地進入衛國,三國軍隊聯合彙聚在一起。但是魏國恐怕難以答應數萬大軍在魏國腹地過境。剩下的選擇就是函穀關,梁唯一擔心的是魏國會答應讓多少秦軍出關?人少了,對韓人起不到威脅,人多了,魏侯恐怕難以接受。”
“五萬。”邊子白沉聲道。
公子梁自然知道秦國要欺負韓人,至少要有一定數量的軍隊。人少了,韓人根本就不在乎,人多了,魏國不答應。要有一個合適的人數,秦人出關才能獲得理想的戰績。
而邊子白也提過這個要求,魯公姬奮對魏侯一開口就要求秦人出關十萬為限。當時魏侯嚇了一跳,真要是十萬秦軍,萬一宋國和魯國國內動員,湊齊二十萬人,你們是準備教訓一頓韓人?還是幹脆將韓國滅掉,瓜分韓國?
後者,魏侯絕對無法答應。
無奈之下,魏侯隻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五萬人馬。他本來想說三萬人,隻是被魯公很憤怒的拒絕,教訓韓人,秦人是主力。魯國的軍隊,加上宋國的軍隊,作為國君姬奮和子辟難道不清楚嗎?他們兩個諸侯的軍隊,麵對韓人,基本上就是送人頭的存在。打仗,真心打不過韓人。相比之下,魯公姬奮要自信一些,宋公子辟卻是一點小心思都不敢有。
麵對強大的韓人,宋國在十多年前可是連國君都有過在戰場上被俘虜的糟糕戰績。
要不是這次機會難得,加上魯公姬奮是個信譽度不錯的國君,子辟根本就沒有想過有朝一日,他還有替父親報仇雪恨的機會。
於是兩個以魏國為盟主的重要諸侯的國君的強力要求下,秦人出兵數量從十萬下降到七萬,最後定在了五萬人馬?
這已經是魏擊能夠承受的極限。他原本的心思是讓秦人出兵三萬。
可是三萬秦軍能頂什麼用?
韓人原本就擁有了十萬軍隊,加上滅鄭,投靠韓人的鄭國子氏,十五萬軍隊是不難湊起來的。當然,這支軍隊的戰鬥力不強。至少鄭人是不會心甘情願幫著韓人去打仗的。甚至有可能會出現一種情況,同屬於韓國陣營的鄭人軍隊,眼巴巴看著韓人在戰場上被揍,自己卻隔岸觀火。甚至存著讓韓國消耗實力,等待機會鄭人複辟的念頭也不是沒有可能。所以說,韓人就算是要迎戰,實際上十萬軍隊還要分出兩萬人去監視投降的鄭人,還需要留下兩萬軍隊固守城邑。
真正能夠麵對聯軍的主力應該就隻剩下五六萬人了。
魏擊很無語,魯公和宋公都表示自己會全力教訓韓人,但是就這點韓人的軍隊,恐怕也隻能扛住秦軍而已。你們兩個口口聲聲說要教訓韓人,難道就是讓數萬魯宋聯軍,在韓人和秦人交戰的時候在背後搖旗呐喊嗎?
要臉嗎?
宋公當即表示,不要了。連國君都被俘虜過的諸侯,臉早就沒有了。
魯公表示,壓陣很重要,當然,宋魯聯軍也不是什麼也不做,至少可以拖延住兩萬韓軍,讓其分心上陣。
對於出兵數量,邊子白是沒有資格去談判的,就算是當事人公子梁沒有資格去討價還價,要是秦國在,倒是能夠對魏擊造成一些壓力。但也僅僅是壓力而已,魏國的強大還不是秦國能夠忤逆的存在。家門口都有魏國武卒的大營虎視眈眈,說話根本就沒有底氣?
邊子白解釋道:“五萬秦軍已經是魏侯做出的最大讓步了,這件事魯公出力最多,宋公最為支持。畢竟他們都有各自的打算。這兩國要是沒有被逼到絕路上,是絕對不會在戰場上和韓人拚命,這一點,你要清楚。麵對韓軍的主力,隻能是你們秦軍,要是所需要的兵力不足,還請公子明說,現在反悔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