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他!
邊子白雖是個被陷害狂想症患者,重度的。當然了,大部分的預感都對了,總是有歹人看他不順眼,要害他。好在他機智……
他的這種想法肯定是不能說出來的,畢竟別人不說,就他的下屬,耿直青年公孫鞅聽了這話都要跳出來指著邊子白反駁:“你不害人,已經謝天謝地了。”
耿直,是官場的絕緣體。
自從邊子白不管內史府的差事之後,公孫鞅還以為他報效國君的機會來了,努力工作,內史府的屬官們一個個都被他逮住處理公文。當然,有些人他是不管不了的,比如說大司徒家的兩位少爺,南卓,連端木方他都沒辦法管。可是其他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於是,習慣了舒坦的內史府官員們都被公孫鞅壓榨地喘不過氣來,更讓人糟心的是,他們任勞任怨之後,卻沒有落到好。主要是公孫鞅這個家夥太把內史府當一回事了,以至於六官衙門中,至少有四個對他頗為不滿。內史府的工作是整理各部的文書,然後請示國君之後給予批複,有些重要的國事將做出檄文昭告天下。位卑權重。但真要把自己太當回事,就大錯特錯了。
執政府是六官之首,公孫鞅自然招惹不上。畢竟,內史府的往來公文,上一級的審批在執政府手裏。
可是司徒、司空、司寇、宗伯府的公文不少都被扣了下來,甚至還駁斥了下去。這種做法無疑是打臉,公孫鞅也不想一想,他一個下大夫的身份,竟然敢不給卿大夫麵子,這不是找死嗎?於是這會兒功夫,公孫鞅被免職了。
免職的理由很強大,讓他專門接待各國使團,內史府的工作先放一放。
原本公孫鞅是準備來找邊子白告狀的,太氣人了,內史府也沒有個新的主官任命,名義上還是邊子白為內史令。而公孫鞅這個小令身份被邊緣化之後,整個官舍之內竟然連一個主事之人都沒有了。內史府實際當家的成了沒有多少存在感,誰也不待見的潘毅,這才是真正的卑微之人。
可潘毅?
他連下大夫都不是。
上士的身份,僅僅是底層官員的官職,他怎麼可能管理偌大一個內史府?
於是,乘著夏祭的機會,公孫鞅準備來告狀。也不算告狀,是希望邊子白出現在內史府的時間多一些,別屍位素餐,占著位置不幹事。
可等他要準備開口的時候,就見邊子白回頭望了望,然後又假裝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混跡在祭祀官員之中,這讓公孫鞅這個反應不太敏銳的家夥也感覺到了異樣,也回頭看了幾眼,一次兩次,沒有發現異樣。
等到三四次的時候,他才在人群之中發現了一個胖子,傻乎乎地笑著。
這個人很可疑?
恐怕真不是,因為這人公孫鞅認識。他自從被剝奪了內史府的主事權自後,就整日混跡在各國的使團之中。當然,規模大的使團根本就沒有人會待見他,比如說魏國的使團,國君親臨,接待他的規格肯定不能低了,不然引起霸主老大不開心,所有人就要倒黴。尤其是最近的霸主老大被趙章氣地肝疼,正愁著沒地方給他發泄。
像是魯國、宋國、燕國等諸侯,也是國君來了,讓一個下大夫接待,也不合適。地位差太多,是對這些諸侯的不敬,至少要有一個上大夫的身份,或者是公室中地位較高的長輩才能不至於失禮。
就算是齊國、秦國的使團,他也沒有撈著。
一個是國相,一個是秦公嫡子,都不是他一個下大夫能夠平等接待的。
但是也有一些諸侯隻不過派出了邊境的官員充當使團,楚國的平城君,越國的琅琊郡守正是這類的官員,楚國和越國都沒有心思參合中原的事務,原因就是楚國被巴給揍了個鼻青臉腫,想著報仇呢,沒心思來中原參加會盟。越國的國力太弱,根本就無法攙和其中。
而那個胖子,就是平城君。
胖子年紀不大,靠著家族的餘蔭繼承了平城君的爵位。但年紀不大,但是脾氣卻不小,公孫鞅對他的感覺也不太好。
放下了告狀的心思,公孫鞅低聲在邊子白邊上嘀咕道:“子白,你認識平城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