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些,似乎也勾起了魏擊的不少回憶,中山人好吹牛,這是他曾經在中山執政過三年的經驗。任何一個中山人,都喜歡誇大自己的本事,最少五六倍的誇張,在中山境內非常普遍。他頷首道:“確實如此,寡人當年西征中山國,也被中山人的兵力嚇了一跳,交戰之下,卻發現對方不堪一擊,唯獨中山都城建於險要之地,易守難攻,故耗費三年時間才平定了中山。”
“戶不足五萬,這還是魏人遷移之後的數字,口不足三十萬。二十萬帶甲之士不過是無稽之淡,男人女人都算士卒,這也是白狄會這麼幹了。可實際上在戰場,中山的女子也不會出現在軍隊之中,倒是運送糧草,看家護院倒是有的。可總不至於這也算是士卒吧?”
邊子白作揖再問:“不知君上對中山國軍隊的戰力有何評判?”
魏擊想了想,才回答:“百人交戰,大魏軍隊就在五五之數;千人交戰,大魏有勝之把握;萬人交戰,中山潰敗,絕無僥幸。”
邊子白再問:“魏統治下的中山軍隊呢?”
“比上述的評價稍微強一點,但也有限。”魏擊如數回答。
邊子白點頭道:“看來五萬大軍是足夠了。”
王鍾氣鼓鼓道:“這還用你說?我大魏人才濟濟,怎麼可能盲目征戰?”
可見中山人還是非常彪悍的,人數越少,獲勝的機會越大。主要的原因很簡單,中山國士卒訓練不足,根本無法和魏國的主力軍隊相比。但是一旦交戰軍隊的數量上去,千人戰陣就有必勝的底氣,到了上萬的軍隊作戰,中山就算是士卒個人勇猛,但結局是一場一邊倒的戰爭。可見,中山的士卒訓練是一個什麼樣程度。
這可不是想要學,就能學得來的。
有些事雖然浮於表麵,但確實根子的原因。中山國的士卒訓練不足,不知戰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異族懶散的習慣導致的。井田製下的國人,擁有著超乎想象的服從能力。而這種製度已經執行了近千年,屬於民族烙印一般的特質。深深刻入了每一個華夏人族人的性格之中。但是對於中山來說,他們走出大山才隻有幾十年,怎麼可能有紀律性這種東西?
沒有嚴苛軍律的戰陣,自然是一盤散沙,一觸即潰的烏合之眾。
魏擊的話應該是最能夠體現中山軍力的情況,這個結果也在邊子白的推斷之中。要是中山國有九十萬大軍,還有列國什麼事?未來華夏的國都直接建在顧城好了,也就是後世的邢台附近,將來成為華夏中心,華夏母親河很可能會變成滹沱河,是否頗具喜感?
得虧中山人不過是吹吹牛皮而已,要是真的,華夏就該變天了。
按照魏擊的判斷,中山的常備兵力也就是僅僅兩萬人左右。五萬魏國主力去平叛,基本上沒有大問題。
留下的問題就是,在中山國和魏國交戰的是趙軍還是中山恒公的軍隊了,邊子白繼續推斷下去:“那麼說來,中山都城遷移至顧邑之後,已經是在平原建城,雖然城中有山,但也是孤山而已。武卒攻城應該不難。”
“確實如此。”魏擊認同道,他還是有能力的,相比他的父親或許做不到魏文侯那麼出色,但也不是一個昏君。
邊子白繼續說:“如此一來,中山叛軍無法抵擋魏軍,那麼趙國卻為何有所依仗判斷魏軍無法短期內攻下擁有糧倉的顧邑?因為一旦攻下了顧邑,對於魏軍來說,基本上沒有了糧食的問題。趙國扣押魏軍糧草也就沒有了任何用處。另外中山非我族,中原任何諸侯都不可能明著支持中山,白狄雖然習禮,卻不服王化,乃是異族蠻夷。趙國出兵,幫助中山複國,甚至在魏國攻擊中山叛軍的時候進攻魏軍,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一旦事泄,天下莫不攻之。趙國恐怕無法承擔這等後果。但是趙國似乎有把握能夠擊敗魏軍,那麼結果就隻有一個,趙軍以個人加入中山國叛軍之中,甚至隱姓埋名,成為中山國軍。因為隻有趙軍才有豐富的守城經驗,甚至能夠保證抵擋五萬魏軍的攻城。中山叛軍的軍隊恐怕已經控製在趙人的手中,就算是中山國複國成功,最後掌權的卻是趙人。”
“隻要趙人需要的時候,就能立刻吞並中山,不僅短期內就能快速增強國力,還能有滅異族之大義,天下無不稱頌,此乃趙人敢冒險的原因。君上以為然否?”
輕鬆的話題到此結束,邊子白點破了魏擊的最後一點希望。
或許是真相太過殘酷,魏擊怒火攻心,竟有些站立不穩,扶著劍架懊惱道:“趙章狼子野心,其心可誅!”
公子緩急忙站起來關切道:“君父!”
手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