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聯合才是王道(2 / 3)

他也是自信滿滿,他有兩千年的智慧結晶,縱然鬼穀子博采眾長,難道還能打敗兩千年的華夏智慧不成?

再說了,邊子白現在篤定,王詡根本就沒有寫一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兵法的念頭。後世,也沒有聽說過鬼穀學派流傳出來的兵法,最多也就是《鬼穀子》裏有部分涉及軍事的理念。但是,曆史上王詡離開楚國之後,在朝歌雲夢山隱居,創建了鬼穀學派,第一批學成的弟子中就有兩個擁有將千乘之國的大將,一個是龐涓,另一個是孫伯靈,也就是孫臏。

要知道,龐涓在戰場上遇到孫臏之前,也是大殺四方的超級統帥。可惜宿命和性格,讓他最後戰敗自殺。

龐涓要不是因為嫉妒心作祟,或許魏惠王也不會成為戰國諸侯最大敗家的國君。但是魏國在魏惠王的執政下從一個鼎盛的霸主,最後淪落成了二流諸侯,可見魏惠王的能力確實不怎麼樣。這家夥竟然最後還有臉和齊威王玩一把徐州相王的把戲,算是臨死給自己扯了一塊遮羞布。

要是王詡手中沒有一部完整的兵法,他用什麼辦法教導兩個超一流的統帥?

靠雄辯嗎?

顯然這不靠譜。

王詡還有陰陽術,夜觀星象,占卜周天的本事,可也沒有辦法統帥軍隊。

當然,王詡還會修道打坐,感悟自然的無上法門,但是也對統率軍隊毫無用處。

沒有兵法,他如何教學?

邊子白已經認定,曆史上或許真的有一部神書叫《吳子兵法》,全書或許真的有四十八篇。但擁有這部書的人很可能是王詡,而孫伯靈和龐涓的兵法,也多半來自於這部書。另外《孫臏兵法》中也有不少關於星象之類的描寫,也很附和王詡博采眾長的特點。

但是吳起留下的兵法簡牘,最多也就是四五卷的樣子,那麼後麵的四十多篇怎麼來的?

很可能是王詡偷偷地加入的啊!

邊子白心說:“這老頭子太下作了,可是他喜歡。”想著自己撰寫的兵法被當成至理名言,這種竊喜會讓他興奮的睡不著覺的。

“邦交應有兩篇,成文之後,佐以雄辯,可以一目而知秋。”

王詡首先開口,並且在簡牘上寫上了‘邦交’和‘雄辯’,然後寫上上下兩篇。

-->>(第1/2頁),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王詡首先開口,並且在簡牘上寫上了‘邦交’和‘雄辯’,然後寫上上下兩篇。

邊子白不甘示弱:“考功,匠造,非五篇不能盡其長。”考功和匠造,就是指城池房屋的營造,也包括軍事烽火台,城牆之類;匠造是武器盔甲等製作。

王詡惡狠狠地瞪了一眼邊子白,心說你小子可真夠可以的,老夫開口要了兩卷的篇幅,你小子一開口就要了五卷?

不過想到邊子白就憑借一個小器物,就能夠從無鹽氏的鐵器工坊裏獲得幾成分紅,考功和匠造恐怕老夫真不如他。

“山川地理,輿圖水文,非六卷不能詳盡。”

王詡給自己劃拉了一塊大的,對此邊子白也隻能想一想。他倒是對後世的華夏地理特征有所了解,可當下是戰國,黃河有三個出海口,嚇得他都不敢說自己對山川地理略知一二。但王詡就不一樣了,他可是當過楚國令尹的人,之前也是在楚國僅次於吳起的卿大夫。楚國在吳起手裏,連年征戰,雖然動用軍隊的規模不大,但作戰區域非常廣袤。吳起甚至還有過滅越的計劃,都已經擺在了楚國頭等國策上了,可沒想到楚悼王說薨就薨,一點都不帶耽擱的。

這位要是堅持個幾年,說不定楚國都已經吞並了越國。

真到了那個時候,楚國滅越成功,擴疆兩千裏,軍隊中崛起的封君恐怕不會少於一百。楚國的新興貴族都已經崛起了,還都是吳起麾下的有功之士,自然會以吳起為馬首是瞻,就算是到時候楚悼王薨斃,恐怕也沒有人奈何得了他了。隻要吳起繼續在楚國當政,統一華夏似乎也有可能。

可惜了……

不過,王詡對於山川地理,輿圖之類的確實要比邊子白熟悉的多。

“用間,老夫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