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一碗黍米飯引發的慘案(1 / 2)

王詡對孫伯靈一副見到親兒子的慈愛眼神,還是那種老來得子,半截身體都埋在棺材板下麵的那種,睜開眼,終於看到繼承人的那種。

可看自己呢?買小送大,自己就是個累贅。還是看在了孫伯靈麵子上,王詡才鬆口了。苟變心裏能痛快才怪了。更讓他不痛快的是,他還是那個人家捏著鼻子點頭認下的搭頭。苟變在這帝丘城內,也是年輕有為的代表。什麼時候受過這等氣啊!當下就不樂意了。

再說了,要是之前的苟變,心底裏不舒坦也就罷了,關鍵是底氣不足。可現如今,他手握《吳子兵法》,天下大可以去得。什麼時候還需要王詡開恩收入門牆,才能學到真正的兵家奧義?

王詡不待見苟變。

還真以為苟變非王詡為師不可?

就如邊子白曾經說過的話:“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苟變雖說心裏也想著放兩句狠話,找補回來一點麵子。可這樣的話,他可真說不出。不論江湖地位,就論才學,苟變也沒有自信能夠讓王詡折服。要不然,王詡也不會將國相子思的麵子都摔在地上,愛答不理了。再說了,他是子蒙的子弟,子蒙自認為才學差王詡很多。

苟變和子蒙相比,除了年輕力壯,似乎其他方麵也沒有可比之處。

想一想,王詡他是跟著誰混的?

楚悼王。

諸侯之中的霸主吧?

而苟變呢?

他的靠山子思是跟著衛公姬頹混的。而衛公呢?他老人家是在霸主魏武侯後麵搖旗呐喊的幫眾。兩者高下立判啊!

看到苟變陰鬱的表情,王詡頓時警覺。他多雞賊啊!能夠在矛盾尖銳的楚國,作為吳起的盟友還能在楚國左右逢源的主,能看不出來苟變已經不在乎是否能夠投入他的門下了。

聯想到孫伯靈,王詡頓時暗暗警醒,不能操之過急,萬一孫伯靈年紀不大,被苟變這混蛋東西給影響到,出口拒絕拜師的事,最後損失的還是自己。關係真要是出了一道裂痕,想要彌補就難了。王詡心說:“還是要找子思,或者幹脆直接找子蒙,讓他們兩兄弟將拜師的事定下來。將來孫伯靈就再也逃不出他的手掌,就等著乖乖的拜師吧!”

越想越覺得靠譜,王詡也就不著急讓孫伯靈表態了。本來嘛,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哪裏有資格表態?

拜師這麼重要的事,還不都得大人做決定?

想明白了這些之後,王詡的臉上也放下了急切,反而詢問起來一些孫伯靈的境況。孫伯靈倒是對答如流,雖說他年紀不大,但見識不少,心底卻很別扭,為毛這個長相讓人不敢恭維的老者,似乎對自己有沒有婚配也表現出莫大的興趣?

太反常了,這讓孫伯靈心頭忍不住打鼓。

可王詡還不準備放過,吩咐長生道:“讓廚房準備餉食,留客人飽食之後而去,這才是禮數。”

龐涓聽到了吃飯,頓時雙眼放光起來。他又餓了。

不過年紀不大的龐涓也感受到了王詡對孫伯靈的善意,這種善意更像是討好,他曾經也有幸被王詡關照過。他多少有點感覺,王詡看重了孫伯靈,想要收他為徒。不過,這事不是他能決定的。再說了,龐涓現如今已經自認為搭上了邊子白的線,將來要是被引薦到公子罃的麾下,想要不發達都不行啊!

但要說一點都不嫉妒,那是假的。

就看孫伯靈身上一堆肉,家裏條件肯定錯不了。

再聽孫伯靈說是孫武的後代。

這也是他年紀小,沒有聽說過孫武的戰績,可看著老師王詡臉上向往之色,說不膈應,那是自欺欺人。心中頓時認定了孫伯靈官二代的身份。龐涓家裏是士族的身份,算是勉強混跡到了貴族的邊緣。可孫伯靈呢?至少應該是個大夫吧?

可龐涓也有辦法,他對自己一遍又一遍的說著,小爺是公子罃的人,將來還會是魏國國君的人,出將入相也是指日可待。

他就沒想一想,要是邊子白在騙他,他該怎麼活?

等待吃飯的時間漫長,卻充滿了期待。長生挺不樂意地告訴王詡,家裏沒肉。想要新鮮的肉,就要提前預定。戰國時期,已經不像春秋早期那麼死板了,動不動就拿《王製》來說事,什麼諸侯無故不殺牛,卿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狗……之類的規矩來規定人吃肉的標準。牛羊肉,就算是貴族也不常吃。

這也就是《論語》裏有一段話,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意思就是,子貢準備將每個月初一送去宗廟的羊這個最靡費的祭品給取消了,孔子知道後說,你愛羊,我愛禮。

-->>(第1/2頁),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也就是《論語》裏有一段話,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意思就是,子貢準備將每個月初一送去宗廟的羊這個最靡費的祭品給取消了,孔子知道後說,你愛羊,我愛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