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先與人為善,後安享福利
好人有好報,善人多善福。
人生在世,多一份善心便是為自己多留一條後路。有心眼的人,知道廣結善緣的重要。真正的福氣不是天上掉下的幸運星,而是自己與人為善時種下的福利種子。1.與人為善,善有善報而後成
一個人,不管他的身份多麼微不足道、地位多麼低微卑
賤、薪水少得多麼可憐,他對你都很重要。
有心眼的人,懂得為人處世中善良的原則。善待你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那麼他們也就會善待你。這不但是在對別人付出,也是以一種付出的方式為你積累更多的福報。
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無論他是默默無聞還是身世顯赫,也無論他是文明人還是野蠻人、年輕人還是年老人,無論是你麵前釘鞋的師傅還是居委會管事的,或是大街上蹬三輪車的,都有一種成為重要人物的願望。這種願望是我們人類最強烈、最迫切的一種目標。,
因此,我們在各類廣告中都能看到這樣的字眼“聰明的人都會使用……”、“鑒賞力高超的人士都會選擇……”、“想成為人人羨慕的對象就不要錯過……”、“專門為那些被婦女羨慕、被男士欣賞的貴婦而準備的……”這些廣告語都在不斷地告訴你:購買了這項產品就會成為被人們矚目的人物,使你感到心滿意足。
我們社會的絕大多數人,實際上不可能成為令人矚目的公眾人物,一個村婦也不會因為使用了某個東西而成為貴婦,而且,購買某種產品的人也未見得都是聰明人。但是,這些廣告卻利用了人們希望成為重要人物的這種願望而大賺其錢。
由此可見,隻要滿足了別人的這種願望,使他們覺得自己重要,你就能很快地走向成功的大道。
滿足別人成為重要人物的願望,的確是百寶箱裏的一件法寶。那麼,我們在生活中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滿足別人的這種願望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聽到最多的是“你算老幾”、“你算個什麼東西”、“你說的話分文不值”、“你不過是個普通人”等這樣的話。之所以人們要如此對待他人,傷害他人想成為重要人物的想法,是因為大部分人看到別人,尤其是那些似乎無關輕重的“小人物”時,總是在想:他對我來說無所謂,他不能幫我什麼,因此他並不重要。
俗話說,不走的路都要走三遍。也許那個人現在對你不重要,但也許某一天、某個特殊的時候就顯得重要了。
事實上,一個人,不管他的身份多麼微不足道、地位多麼低微卑賤、薪水少得多麼可憐,他對你都很重要。道理很簡單,就僅僅因為他是一個人。所以,當你滿足了他的願望,使他意識到他對你很重要時,他就會更加賣力,對你會加倍地友好。
有位公共汽車司機,是個脾氣異常暴躁的大老粗,曾經幾十次、幾百次地甩下再有兩秒鍾就可以趕上的乘客,所以口碑極差。
但是,他卻對一位跟他無親無故的乘客特別關照,不管多晚,這位司機一定會等他上車。為什麼呢?就因為這位乘客想辦法使司機覺得他自己很重要。那位乘客每天早上上車都會跟司機打個招呼:“早上好!”有時他會坐在司機旁邊,跟他說些無關痛癢卻很中聽的話語,例如:你開車的責任很重呢!你開車的技術很好!你每天都在擁擠不堪的馬路上開車,真有耐心!真了不起!於是,就將這位司機捧得飄飄欲仙,這位司機想成為一個重要人物的願望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對那位說他好話的乘客自然就另眼對待了。
如果你能像那位乘客一樣善待每一個人,能夠滿足他們成為一個重要人物的願望,並且長期地堅持下去,你就會在你的事業上取得成功。你如果是個銷售商,顧客會向你買更多的東西;你如果是個老板,你的員工會更加努力地工作;你如果是個員工,老板也會更多地關照你。
如果你仔細分析一下身邊的成功人士,你就會發現,那些真正的成功人士,尤其是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成功人士,都會善待跟他有關的每一個人,而且每個人都很尊敬他、看重他,因而大大增加他們對他的貢獻。因為他把那些人看得很高,滿足了那些人的心理需求,因此他就能從他們那裏獲得更大的工作成績。
所以,有心眼的人往往知道,你若想要成功,就要讓心胸寬廣起來,善良友好地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有心眼的人懂得為自己的日後積累福報。2.善待別人,別人也會善待你
任何決心有成就的人,決不肯在私人爭執上耗費時間。爭執的後果不是他所能承擔得起的,這些後果包括發脾氣、失去了自製等。
人從一開始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在學著和別人相處。在這茫茫的人海中,如果我們不想孤立,那麼就要懂得與人相處的心眼。不是要求你喜歡所有的人,但你應該學會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互相留台階、互相給麵子。
為人做事難免與人有口舌之爭,然而有“心眼”的人,懂得和氣生財,做事的時候總是以和為貴,盡量避免爭論,贏得別人的好感,那麼在人海中,這些人就不會孤立。
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羅吉斯在他的《如何做人》一書中寫道:“當我嚐試去了解別人的時候,我發現這真是太有價值了。我這樣說,你或許會覺得奇怪:我們真的有必要這樣做嗎?我認為這是有必要的。在我們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大部分的反應是評估或判斷,而不是試著了解這些話,在別人述說某種感覺、態度和信念的時候,我們立刻傾向於判定:‘說得不錯’或‘真是好笑’、‘這不正常嗎’、‘這不合情理’、‘這不正確’、‘這不太好’。我們很少讓自己確實地去了解這些話對其他人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因而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我們遭遇太多的爭論,造成太多心與心的嫌隙。在那些自以為是的爭論中,我們竭盡全力地衛護那些並不全麵、並不成熟的觀點。對那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不足稱道的異己意見,我們給予太“隆重”的對待。
一場狂風暴雨般的唇槍舌劍過後,我們得到的僅是“心亂”,失去的卻是“親密無間”,此外,我們還能得到些什麼?在過後的日子裏,我們發現那是嫌隙與隔膜。“感謝”上帝,我們因此又多了一個“敵人”。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們有更多的機會鍛煉我們那“銳不可當”的口才。
卡耐基極為悲觀地說:你贏不了爭論。要是輸了,當然你就輸了;如果贏了,你還是輸了。在爭論中,並不產生勝者,所有不願敵對的人在爭論中都隻能充當失敗者,無論他(她)願意與否。因為,十之八九,爭論的結果都隻會使雙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絕對正確。或者,即使你感到自己有錯誤,卻也絕不會在對手跟前俯首認輸。在這裏,心服與口服沒法達到應有的統一,人的固執性將雙方越拉越遠,到爭論結束,雙方的立場已不再是開始時的並列,一場毫無必要的爭論造成了雙方可怕的對立。所以,天底下隻有一種方式能在爭論中獲勝,就是避免爭論。
正如本傑明·富蘭克林所說的:“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駁,也許偶爾能獲勝,但那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
你在爭論中可能有理,但要想改變別人的主意,你就錯得太徒勞了。從人稱自己是萬物之靈的那一刻起,其個性似乎就已犯上了同樣的毛病,一種自我優越感、自我權威感在內心、在頭腦、在全身滋長著,並借著社會心理的奧妙遺傳,一代代地繼承了下來。當“能夠承認自己錯誤”成為一種難能可貴的、可供稱讚的美德時,那一種“優越”與“權威”便在社會上取得了其普遍的地位,並因而在體內確立了其支配地位。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將廉頗的負荊請罪、李世民的善於納諫千古傳頌。“認錯”這一簡單的行為,在如今人們的心中有著何其沉重的分量!我們難道能說這不是因為我們缺乏足夠的勇氣去推翻內心中的“自我權威”,並進而消滅多餘的“自我優越”造成的嗎?我們心中有那麼一種毀滅的衝動,卻衝不破那一層古怪的心理障礙。
在熱鬧的爭論中,我們日益變得孤立。當所有人都不對我們表示好感時,我們終於體會到“人多時候最寂寞”的悲淒境地。佛祖釋迦牟尼來到我們的麵前,在一片祥和中,告誡我們:“恨不消恨,端賴愛止。”爭強疾辯絕不可能消弭誤會。所以,我們不再固執,我們準備拋棄爭論,重頭做起。
但我們卻猶豫了。紐約聯合國總部內似乎永不休止地辯論,讓我們再一次懷疑自己作出的決定是否正確。“佛祖”永遠不會了解辯論對人類的重要性,因為他生活在另外一個純“愛”的世界。而作為世人,我們無法熟視無睹。我們在迷惑中,習慣性地準備重新拾起爭論的大棒。
然而,當我們進一步思考,並進而發現把自己與聯合國相提並論時,我們便不禁啞然失笑。個體與集團有很大的差別,莽撞的類比,往往是荒謬而毫無意義的。我們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為人處世,卻一再顧慮聯合國這一龐大的特殊組織,無疑是毫無道理的。
所以,讓我們回到平凡的生活中來,聽一聽林肯是如何斥責一位和同事發生激烈爭吵的青年軍官的:
“任何決心有成就的人,決不肯在私人爭執上耗費時間。爭執的後果不是他所能承擔得起的,這些後果包括發脾氣、失去了自製等。要在跟別人擁有相等權利的事務上讓步多一點;而那些顯然是你對的事情就讓步少一點。與其跟狗爭道,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讓它先走。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傷。”
是的,我們承擔不起後果,“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傷”。所以我們寧願在一定基礎上作出讓步,以避免爭論。
如今,我們已經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我們已下定決心盡量避免爭論。然而,麻煩的是,我們並不太明了我們應該如何去做,一旦有誤,就有可能招致“自我優越”與“自我權威”的反攻倒算。
所以,我們要學會“承認自己也許會錯”。蘇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誡門徒:“我隻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我們試著用這麼一種句式:“唔,是這樣的!我也有一種想法不過也許不對,我常常出錯,不過希望我被原諒,啊,依我看,這是……”結果,我們在任何場合下都暢行無阻,因為沒有人會反對“你也許不對”的看法。
所以,在發表自己觀點的同時,我們便已備下了滅火劑。但這也許並不夠,因為滅火劑也會有“沒招”的時候。所以,我們在小心翼翼地試圖指出對方顯然是錯的時候,不得不講究一個適當的方式。
三百多年前,伽利略說:“你不可能教會一個人任何事情,隻能幫助他自己學會這件事情。”
所以,我們“必須以若無實有的方式開導別人,提醒他不知道的是他忘記的。”因為不論你用什麼方法指責別人——眼神、語調、手勢、話語,隻要你告訴他他錯了,他就絕不會對你善罷幹休。因為你直接打擊了他的智慧、判斷力、榮耀和自尊心。他絕不會改變他的想法,他隻想反擊,人類的好鬥性此刻暴露無遺。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圖或黑格爾的邏輯,也改變不了他的看法,因為你傷了他的感情。在日常的瑣事中,支配人們行為的往往不是理智,而是感情。所以我們開始尊重對方的意見,並不直截了當地指出他錯了。
我們似乎已完全避免了爭論。事實上,從一方麵來看,確實是做到了。我們千言萬語地要求人們推翻心中的“自我優越”與“自我權威”,而自以為自己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在後來的行動中,我們一直假定自己是“對”的,而對方是“錯”的,我們一直以一種“正確者”的高姿態在談論“其實我們也可能有錯”的爭論。
因而,現在我們不得不先承認自己是錯了。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永遠是“正確者”。我們也有“錯誤”的時候。蘇格拉底的謙虛,使得我們任何一人都不敢妄自稱大。
事實上,在前麵我們已深深領教了“死要麵子”的苦果,所以,此時,我們不再麵臨任何的障礙,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用來迅速而熱誠地承認自己的錯誤。3.以德報怨解舊嫌
麵對脾氣暴躁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靜製動,然而,
不要誤會,並不是采取什麼事都“忍耐”的策略。
都說君子以德報怨,小人以怨報德。但現代社會不比過去,有時候一味地退步、忍讓,不僅僅得不到一點好處,反而讓別人把自己當成軟柿子來捏,所以遇到小人的時候一定要奮力反擊。不過在大前提下,與人相處的時候,應該多個心眼,不要逞一時之氣,傷了和氣,得不償失。
曆史上有許多人,從才能以及德行來講,都是非常值得人們誇讚的,可是一旦有了私怨以後卻不能原諒別人,甚至有的人因為個人意氣用事,為了實現泄憤的目的,竟然不惜以卑鄙手段來誣陷甚至殺害同僚,結果他們自己也落得個“害賢”的罵名,遭到了人們的責罵而遺臭萬年。
明代的夏元吉,當涉及個人的恩怨時從來都不計較,而且還常常以德報怨。這種寬容待人的度量,令當時的人們皆生敬佩之心,一些排擠甚至攻擊他的人也覺得很後悔,為他的高尚品格所感動。
夏元吉由於勤奮好學被鄉推薦人了太學。許多書生譏笑他,而他卻仍然正襟危坐,正好趕上朱元璋來到太學視察,看到了十分欣賞,立刻提拔夏元吉任戶部主事。
永樂年間,夏元吉又升任戶部尚書,到了宣德年間病死時為止,夏元吉一共管理財政工作長達27年。由於夏元吉嚴於律己、寬厚待人,善於團結同僚做好財政工作,因此政績很好。
一次,浙江西部鬧水災,朝廷派了官員去治理卻沒有任何起色,明成祖後命夏元吉前去治水。
夏元吉親率十多萬人日夜苦戰,他身穿布衣徒步行走於工地之間,不畏酷暑,還說:“民勞,吾何忍舒適。”
後來,水患終於被製伏了,從此農業生產獲得了保障。
夏元吉擔任戶部尚書的時候,還降低賦役,嚴整鹽法,派人清理倉場,大力支持屯種。在他任職期間,國家財政比較寬裕,從來都沒有因為財政問題而耽誤了國家大事。
夏元吉做事不僅能夠照顧到大局,而且還能夠替同僚著想。北京的紫禁城建成了,誰知一年以後,熊熊的大火將三殿盡數燒毀。明成祖以殿災為名下詔廣求直言,眾大臣都說建都北京不方便治理國家。明成祖大怒,殺了主事的肖儀,說:“遷都前,與大臣商議,久而後定,非輕舉也。”
接著,言官彈劾官員們,明成祖命言官和其他官員們全都跪在門外辯議。官員們都謾罵言官,唯有夏元吉向明成祖啟奏說:“言官應詔直言無罪。臣等備員大臣,不能協讚大計,罪在臣等。”
結果,明成祖的怒意得以緩解,對言官以及所有反對遷都北京的人全都赦免。有些官員責備夏元吉違背了初議,夏元吉回答說:“吾等曆事久,說錯了,帝可能原諒。如果言官得罪,會影響不好,人們將不敢說話了。”
’
眾官員聽了以後,深深佩服他的為人。
夏元吉為人很有雅量,同僚有了好的建議全都采納;如果同僚犯了小過錯,他也竭力加以掩護,有時還替部下受過。甚至被同僚誣陷了,事後也不會進行報複。
呂震嚐曾經攻擊過夏元吉,後來呂震嚐替子求官,夏元吉沒有因為他攻擊自己而回絕,反而以呂震嚐“靖難”的時候有守城之功,替呂震嚐奏請。
平江伯陳镟曾經和夏元吉有過一些小誤會,很討厭他,但是夏元吉卻並不怨恨陳镟,而且還常常稱讚陳镟的才能。
有人向他請教:“度量可學嗎?”
夏元吉笑答:“我幼時,有人犯我未嚐不怒。始忍於色,中忍於心,久了就沒有什麼事不可忍了。”
事實就是這樣,能忍人之不能忍,就能成就別人所不能成就之事。如果你遇到一位性格暴躁的同事,常常由於一點小事就嘮叨甚至咒罵不停,盡管在事情過後你不會把這個事放在心裏,可是事前的過激反應,卻令你怏快不快。
如果獨自懊惱,那樣隻會害你自己,還不如想一個改善的好辦法呢!要知道,同事之間相處的時間經常會比家人還要多,假如總是如鯁在喉,那多難受呀!而且還會間接地影響到工作效率。
對付脾氣暴躁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靜製動。然而,不要誤會,並不是什麼事都采取“忍耐”的策略,正好相反,應該是主動出擊。
舉一個例子:一個計劃出了問題,這位同事暴跳如雷,粗聲粗氣地說程序應如何如何,誰人又應該如何如何……總之意見很多,然而欠缺建設性,隻能給人帶來煩不勝煩之感。
好好想一想,有同感的肯定不是你一個人,因此索性由著同事訴說下去,而你卻非常從容,保持緘默,就算有其他同事對此表示了不滿,你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
等到事情明朗了以後,那位同事的態度緩和下來了,你再擺出自己的態度來,把事情分析一番,這時,你就能令對方心服口服了。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同事之間由於利益競爭非常激烈,互相猜忌、嫉妒、排擠的現象司空見慣,所以在同事之間能夠做到以德報怨實在不易,如果想做到這一點必須寬宏大量,要有與人為善的心眼,要學會寬厚待人,凡事得饒人處且饒人,給別人留一條路,也就是給自己多一條路。4.冤家宜解不宜結
人是感情的動物,在愉快的氣氛下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不妨多關心別人、體貼別人,增加親切感,這樣做起事來就更容易。
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日漸趨於平等,在日常的交往當中,難免會有小摩擦,但是,請記住:敵意是一點一點增加的,也許在不經意當中就築起了一座仇恨之堡;同理,敵意也可以一點一點削弱,漸漸地冰釋消弭。
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過結,有“心眼”的人知道,冤家宜解不宜結。他們懂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化解敵意也需要技巧。如何化敵為友,在辦公室的戰場上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同事曾經與你為一個職位爭得頭破血流,不過,今天你倆已分別為不同部門的主管,雖然沒有直接接觸,但將來的情況又有誰曉得?同在一個屋簷下,低頭不見抬頭見,還是少結冤家方為做人之道。所以你應該為將來鋪好路。
如果你無緣無故去邀約對方或送禮給他,太突兀,也太自貶身價了,應該伺機而動才好。例如,從人事部探知他的出生日期,在公司發動一個小型生日會,主動集資送禮物給他……記著,沒有人能抗拒好意的。
要是對方擢升新職,這就是最佳的時機,寫一張賀卡,衷心送出你的祝福吧,如果其他同事替他搞慶祝會,你無論多忙碌,也要抽空參加,或者就私下請對方吃一頓午餐吧,恭賀之餘,不妨多談大家在工作方麵的喜與樂,對過往的不愉快事件絕口不提,拉近雙方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