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安溪鎮的鎮青年阿梅,是個來不明的男子。十七年前秋葉鋪滿草地的一個晚上,有鎮子上的村民陳老漢在五裏坡處破落的城隍廟聽到一陣嬰兒的哭泣聲,走進去了卻發現是一個哇哇大哭的男嬰,陳老漢哀歎了一口氣:“這是誰家造的孽呀,這麼個娃娃,不要就不要了。唉,苦命的娃娃,不哭不哭。”陳老漢一邊搖晃著男嬰,一邊左顧右盼,希望能在這瑟瑟的秋風中找到那對遺棄骨肉的狠心父母。無可奈何,破落的城隍廟裏也唯有陳老漢的身影和男嬰的哭聲。陳老漢一咬牙:‘無論如何都是一條生命,苦命的娃,今你遇到我老陳,無論如何我也不會讓你還沒看清這個世界,就離開的。陳老漢把男嬰抱起,正準備快速回到家中給男嬰喂些溫水。忽然發現那不知何年月修建的神像仿佛有道亮光,嚇得陳老漢撲通一聲,跪下乞求城隍老爺原諒他的不敬,不過就在他磕到第三個響頭的時候,忽然一塊通體泛白,略帶金屬光澤的橢圓玉佩,正落在他的麵前,隱約,可以看到一個‘梅’字。
陳老漢把他帶回家中照料了三個月,怎奈何,他自己都是個光棍,如何能夠照料的了一個男嬰呢,無可奈何之下也隻有召集村民一番商議,共同決定把男嬰放在已經結婚了的夫婦家中輪流照看,初三在王家大姐家,初四在李家大嬸屋。從三歲那時起,就一直由陳老漢照料,就這樣,過了十七個春秋。
看著逐漸長大的男孩,陳老漢心裏一陣欣慰,但是他一直有一個心病,那就是他從來不知道這個孩子到底是來自哪裏。自那日撿到這個孩子起,他就沒有放棄過打聽孩子的出生,方圓五十裏都打聽過了,可是一直都沒有聽誰家遭逢什麼大變故,就更別提有哪家會不要自己的孩子了。承蒙新世紀在幾位偉人的帶領下大力改革開放,Z國的百姓生活已經越來越安定,而安溪縣所處的越州市,雖不算什麼富庶之地,但是這裏的人們很樸素。隻要每都奔著希望去,家裏不缺米麵,那就不會怨尤人,更加不會放棄生活。所以陳老漢一直想不通,這孩子的父母究竟是怎樣的絕望下才不得不丟下孩子。老漢也沒什麼見識,於是在孩子五歲半的時候就讓孩子跟著李姓教書匠學習文字,不求能當上什麼科學家,但求不會長大成人不會寫自己的名字而被人嫌棄。可就當李先生問及孩子的姓名時,陳老漢犯難了。因為一直想要找到孩子的親生父母,所以老漢不曾為孩子取過什麼名字,左右想去還是先生出了個主意:這孩子從就被拋棄在那城隍廟中,又是深秋近冬,我欲取之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取名叫阿梅。希望這個孩子能像梅花一樣堅韌,不會被短暫的冬雪壓倒了自己的內心。老漢一聽當時就樂嗬嗬的拍手叫好,既然如此,那我明就讓阿梅正式來拜先生,以後還要請老李你多費點心,讓這孩子多認點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