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忙族”原意是指薪水不多,整日奔波勞動卻始終無法擺脫貧窮的人。但是隨著“窮忙族”的隊伍不斷壯大,這個定義又逐漸發展成一種為了填補空虛生活,而不得不連續消費,之後繼續投入忙碌的工作中的“窮忙”人群。窮忙族並不是失業者,全職上班族也可能淪為既忙又窮的工作窮人。
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忙碌是正常現象。但有的人忙得充實,有的人卻忙得很疲憊。“窮忙族”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每天腳不離地的忙著,甚至超時工作,卻不知忙些什麼,為什麼而忙。他們看不到效果,也看不到希望。甚至有些人迫於生計或本身技術含量不高,身兼數職,每天疲於奔命,沒有時間充實自己,不但腦力退化速度越來越快,職場競爭力也越來越弱,到頭來隻能是一場忙碌一場空。
對於“窮忙族”,有人還在網上列出了“窮忙菜單”:
(1)一周工作超過54小時,但看不到前途;
(2)一年內未曾加薪;
(3)三年內未曾升職;
(4)薪水很低,到月底總是很艱難;
(5)積蓄少,無力置產;
(6)工資不低,但花錢很大手筆;
(7)收入不低,但內心沒有安全感;
(8)忙得團團轉,一停下來就有罪惡感;
(9)白天工作,晚上回到家還得工作;
(10)老是計劃幹一番事業,但總是忙不完手裏的事情。
在這10項中,如果有3項或3項以上與之相符,就屬於“窮忙族”的一員。
看起來工作很“忙”,翻翻錢包又“窮”,近幾年,很多年輕的“80後”白領揣著癟癟的錢包紛紛把自己降格為“窮忙”行列,每天超負荷運轉,卻難以有積蓄。
許先生是一名公司主管,工作繁忙、手機24小時開機,當然相應地工資也很高。許先生把自己歸為“窮忙族”的一員,稱自己雖然工資高,但賺的都是辛苦錢。既然工作已經那麼辛苦,當然要好好犒勞自己,因此許先生拚命賺錢,也拚命花錢,開銷和收入是成正比的。年前許先生的許多朋友都換手機了,而他的手機已經用了快半年,於是他又花重金選購了一部手機,不久之後聽說這款手機已經降價很多,就又準備重新購買一款新的手機。許先生每月在愛車上也要花個三四千元,為了緩解壓力,他每個星期還要去酒吧玩一次,有時候叫上公司客人,有時候叫上朋友同事,他特別享受買單時眾星拱月的感覺。許先生總是忙著關注手機、愛車、應酬,錢自然也留不下。表麵上工作忙、工資高,但實際上是個高薪窮光蛋,張先生自嘲地稱自己為“消費奴隸”。
空姐的收入在一般人的眼裏是很不錯的,王小姐就是一名空姐,基本工資、加班費和獎金算到一起,每月收入可觀,然而她卻也是個“窮忙族”。王小姐經常是飛得很累,還要忙著加飛,有時一些小感冒她都不請假,為的就是能多積累點財富。可是即便奮力賺錢,她仍然總是沒等下個月工資到賬就早已囊中羞澀了。王小姐說:“因為職業特殊性,每月化妝品方麵的消費支出是必不可少的。同機艙的其他同事用的都是國際一線品牌,我自然也不能落後。”王小姐每個月花在化妝品上的錢就近千,服飾裝扮更是高達兩三千。加上平時的一些娛樂活動上的開支,王小姐每個月入不敷出。雖然總是“月光”,但時間長了王小姐也就習慣了,她每個月都會關注大品牌的最新消息,特別是看到別人在用新品而自己沒有買到,心裏會覺得很難受。
窮忙族中年輕人居多,尤其是一些剛參加工作的80後年輕人。有專家表示,剛參加工作的3到5年中,窮忙的情況是很正常的,但是這種窮忙絕對是階段性的,如果處理好的話,窮忙最多隻是忙3到5年,而且這段經曆還會對我們今後的生活有幫助。在這個階段中,我們必須有一個追求的目標,獲得一種價值感。如果幾年後的工資還是隻能讓你窮忙,那麼就應該考慮用這些積累換一個平台,去擺脫“窮忙”狀態。
別靠消費解壓
有些窮忙族為了擺脫窘境,往往靠消費解壓,其實這種減壓方式並不恰當。消費確實可以帶來短時的刺激,但是消費之後,資金上的缺口更讓人感覺空虛。為了花錢而賺錢,為了存錢而加班,隻能越忙越窮。如果真的想減壓的話,80後最後還是多去運動運動,不但經濟省錢,而且能鍛煉身體,一舉兩得。
翻身關鍵是理財
“窮忙族”不妨把自己的空餘時間用在理財上,可以把自己的工資先分成若幹份,可分為吃、穿、住、行、用、買保險、應急、存款等,然後合理分配收入,並且把實際花費一一記載下來,如果某項超出預算,下個月就要盡量減少該項的支出。總之要對自己的收入支出明白且做到收支合理。
安排好時間
時間管理是在工作中很重要的環節。開著MSN,上著QQ,MP3中還播放音樂,這些都可能影響工作效率。窮忙族要對時間有科學的管理,在每一個時間段需要做什麼,要做到有規律,有順序,才能擺脫“窮忙”狀態。
做好你的職業規劃
初入職場的人在工作時間上需要規劃,職業也需要規劃。“窮忙族”之所以窮忙,原因很多,但大多數人有一個共同點,即對未來並沒有良好的規劃。於是當公司客戶調整戰略、家庭生活產生變故、自身素質不能適應環境等情況出現時,常常被弄得措手不及,導致工作失誤,境遇急轉直下。因此每個人都應當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應製定明確的人生和工作目標,目標和實際情況基本相符,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相結合,按照職業規劃有的放矢地實現目標。必要的時候找個職業規劃師,把自己的資源盤活起來,以後也許會很忙,但是不會再窮了,自然也就擺脫了“窮忙”。
麥兜族
“麥兜族”一詞源於動畫片《麥兜的故事》中那可愛平凡、樂觀積極、腳踏實地的小豬——麥兜。麥兜族不靠父母,樂觀向上,不拿、不要、不等,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為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天地而拚搏。因不願意“蝸居”,80後年輕人為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而戰,這就是“麥兜族”。
“麥兜族”指的是購房階層的弱勢群體,主體是80後的年輕一代。他們是一群出生在80後的平凡小人物。與“富二代”截然不同,“麥兜族”是草根階層的代表。“麥兜族”沒有顯赫的家境,辛苦地在城市奮鬥,為生計奔波,凡事親力親為,購房、買車的夢想都得通過自己一點一滴的努力來實現。身為“麥兜族”,他們在期待房價降低、政府出台優惠政策的同時,也不是坐等房子從天降,而是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永不放棄的精神,希望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提高自己的經濟實力,實現自己的購房夢想。
25歲的“麥兜族”小方是一位小學教師,由於生長在農村,迫切希望在城市紮根。前兩年家裏幫小方介紹了一個女朋友,結果對方拒絕了,原因是,他一個月隻有2000多元人民幣的工資,又沒房沒車,養不活一家人。從那時候開始,他就奮發努力,發誓一定要在城市裏買一套房子。大學畢業至今六年時間,他省吃儉用,盡量不買新衣服,就連朋友結婚赴宴也是能推就推,今年終於攢夠了買一套房子的首付資金,也終於找到了在城市的歸屬感。他雖然為此淪為“房奴”,但還是很開心,因為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
而80後的小林是某公司的經理,待遇也還可以。他表示現在最重要的還是努力賺錢,按照他現在的工資待遇,不吃不喝七年才能買一套30萬元的房子。對於買房子,小林說:“城市的房價可謂一日三漲,高得嚇人,但爸爸媽媽養育我、供我上學不容易,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向他們伸手要錢了,凡事得靠自己,要獨立創造自己的生活。”對於以後的生活,小林表示自己很有信心。
不依靠父輩們支持,不再伸手向家人要錢,雖然生活與工作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麥兜族”總是保持著像動畫片中麥兜一樣樂觀、不屈服於現實的精神。一種不等、不靠、不要的精神成為判定當今“麥兜族”的標準和特點。
80後的“麥兜族”憑借自身腳踏實地的奮鬥在大城市裏謀得容身之所,他們沒有父輩的人脈關係可依靠,工作以後決不再向家人伸手要求物質幫助,不少“麥兜族”還要定期寄生活費供養父母,各方麵的壓力很大。
“麥兜族”的出現有著複雜的社會原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樓價的普遍虛高和惡意炒作,使得一所房子成為80後年輕人為之奮鬥的最大夢想。“麥兜族”的形成與他們自身的成長環境也有很大的關係。對於大多數來自農村和小城鎮的年輕人來說,在城市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並不容易,但他們認為隻要踏踏實實努力工作,總有一天會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另一方麵,“麥兜族”是在一個物質相對不富裕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們的成長環境決定了他們有著強烈的自食其力、堅強樂觀的精神和能力。不管是在實現自己購房夢想的過程中,還是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他們更能經受挫折,對未來和自身發展充滿自信。
“麥兜族”這一群體都很積極樂觀。雖然巨大的生活壓力時常讓他們喘不過氣,但“麥兜族”總保持著動畫片中麥兜的樂觀精神,他們不向現實屈服,困難挫折不能磨滅他們簡單而美好的夢想。他們在殘酷競爭中從容生存,努力尋找自己的生活軌跡。
“麥兜族”最渴望一所房子,他們希望能打拚出一番天地,在大城市紮根是他們的終極夢想,因此他們或身兼數職存錢籌備首付,或省吃儉用拚命供房,全身心為一所房子而奮鬥。
麥兜族努力奮鬥的精神可嘉,但要麵對的問題也很多。在城鎮中長大的獨生子女可以由雙方父母做後盾,由父母出首付或直接全款買房子,而大量農村學生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們已在城市生活多年,不願意再回到農村,因此導致很多農村80後紮根城市,結婚生子,成為麥兜一代、麥兜二代,也被稱為“貧二代”。他們生在改革開放後,在物質充足的社會和父母的寵愛中成長,生活順風順水,踏入社會後才發現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如此困難,以至於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還無法擁有住房,和富二代、官二代相比,他們的自信心大大受挫,甚至感覺被時代發展大潮拋棄。而麥兜族最大的問題在於貧窮,尤其是很多大學生,上學時就經濟緊張甚至靠貸款完成學業,畢業後找工作難,買房更難。他們由於起點低,被剝奪了很多機會,成為的弱勢群體。因此,對於麥兜族以後的發展,還需要社會的更多關注與國家政策上的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