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80後遭遇的尷尬年代

作為獨生子女的80後,不知不覺中已經邁入而立之年。30歲,一個尷尬的時間點——我們似乎長大了,但卻不能肯定自己成人了。我們心懷夢想卻舉步維艱,一腔熱情卻屢受挫折,從走出大學校園那一刻起就想找一個安放理想的舞台,卻發現現實離自己想象的差十萬八千裏……理想的豐滿與現實的骨感產生的碰撞,無時不在敲打著我們的神經……

80後:生的偉大,活的憋屈

由於教育、社會、文化、經濟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同年代出生的人都會打上鮮明的時代烙印,80後是與整個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相伴隨成長的一代。上個世紀80年代,正值中國社會大張旗鼓地進行改革開放,80後的我們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可以稱為生的“偉大”。從我們降生的那一天起,就乘上了社會現代化的高速列車,開始享受著現代物質文明的豐碩成果。我們喝著可口可樂和酸奶長大,色彩斑斕的各色手機、內存翻倍升級的筆記本電腦是我們的高級“玩具”,還有MP4、藍牙、遙控、無線、攝像頭……在物質生活上,80後自然地就具有一種優越感。

一轉眼,80後的我們已經步入抑或即將步入而立之年,不管我們曾受到父輩怎樣的寵愛,如今還是逃脫不了命運的作弄——遭遇了成長中的尷尬事,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囧。

步入社會的我們大都活得很憋屈,所要麵對的現實大大出乎我們的預料,甚至,有些事情是我們從未遇到過的。因為,如今是一個充滿變數的時代,在中國社會轉型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了國家的發展,80後不得不做出犧牲,開始承擔各種各樣的壓力:父母日益年老缺乏勞保的壓力,買房買車的壓力,工作升遷的壓力,結婚的壓力,生兒育女的壓力以及社會期望的壓力……我們可能為父母的健康擔憂過,也可能為工作的壓力苦惱過,可能為找個合適的結婚對象掙紮過,也可能為高昂的房價咒罵過。我們把生活當成大舞台,竭力把各種角色都演好,但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

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幾;

讀不起,選個學校三萬起;

住不起,一萬多元一平米;

娶不起,沒房沒車誰嫁你?

養不起,父母下崗兒下地;

病不起,藥費利潤十倍起;

活不起,一月辛勞一千幾;

死不起,火化下葬一萬幾;

……

我們曾經為此消極過、迷茫過、無助過,但還是堅強而卑微地活在某個城市的角落,每天為生存,為那點夢想忙碌奔波,每月拿著鬧心的低工資,而且就像例假,一月不來就心慌;睡在不足四五平方米的墓穴一樣的隔板間鋪位;擠在永遠都擠不上去的公交車上;吃著廉價的毫無衛生可言的食物;排在廁所外長龍後麵,一泡尿能憋到地老天荒……

更鬱悶的是,生不起、住不起、活不起的80後在繁華喧囂的大都市過活,本應該節衣縮食才對,但卻時不時地被物欲橫流的社會吊著胃口,排山倒海的售樓信息和到處張貼的汽車廣告刺激著視覺的神經細胞;年花銷幾十萬的學習和專業培訓讓荷包幹癟的我們垂涎欲滴;周圍的高薪金領刺激著我們的神經;香飄四溢的美食挑逗著我們的食欲;提前消費的理念讓我們時刻都有可能打破存錢的想法……這一切讓這代人深深陷入物質幹癟、欲望如火如荼的矛盾中:我們可以做夢天馬行空去遨遊宇宙,可以在浩瀚的書海裏找到黃金屋,但現實中往往會因為囊中羞澀而為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窩發愁。理想的富翁和現實中的貧者形成的巨大反差,成了心中最煩心的癢痛。

承擔這麼多壓力、做出這麼多的犧牲不說,卻也得不到社會的同情,反而遭到炮轟和鄙視:“垮掉的一代”,“最沒責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腦殘、非主流、自私醜陋的新新人類、“房奴”“卡奴”“宅男(女)”“節奴”……搜遍網絡,形容80後群體特征的詞彙沒有褒義的。這些看起來充滿了壓力與無奈的詞彙,折射出80後一大部分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做有理想的一代,記得小時候寫文章,總喜歡用“遠大”、“理想”、“精神”、“信念”等字眼,打上小學一年級時就以此自我勉勵,那個時候感覺這些東西很近,因為自己有憧憬,有“我要當×××”的表達——天真而真誠,純潔而美麗。然而,走上社會後,我們才明白從幼蟲成長為成蟲,需要一對翅膀,有一定的物質做基礎,理想才會有意義。80後的我們大多是缺乏理想目標的構件,有想法無藍圖,心野而天不高,或者天高而膽子小。最後呢,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迷茫,憧憬在現實麵前不得不低下頭,單純被社會的複雜擊打得粉碎。下麵網友調侃的幾句話也許反映的正是80後的無奈:

老師教育我們要從小做一個有理想的人。

5歲時,我的理想是當老師。可是別人說當老師太窮。

12歲時,我的理想是當歌星。可是別人說當歌星太墮落。

18歲時,我想當廣告製作人。可是別人說在美國做廣告太不現實。

既然未成年兒童的理想總是不對,幹嘛還要叫我們有理想呢?

就這樣,在日益無奈的放棄與妥協中,我們破繭成蝶。

終於,我的理想是買棟房子買輛新車……

精神上的“迷途羔羊”

去年,小沈陽憑借春晚小品著實火了一把,一時間,其經典口頭禪“這是為什麼呢?”令人捧腹不已,成為眾人張口模仿的句式。在人們樂此不疲的追星時代,本來是用來深刻反思的話語變得滑稽和戲謔起來。在這兒也玩弄一把,為什麼80後的我們混得如此差勁兒呢?為什麼大家很努力又很迷茫呢?——這是為什麼呢?

探討這樣一個不著邊際、不知從何切入的社會問題,不妨從80後所經曆的時代說起,也許從中能窺探出一二。

當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讀大學不要錢;當我們讀大學的時候,讀小學不要錢;我們還沒能工作的時候,工作是分配的;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能找到一份餓不死人的工作;當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分配的;當我們能掙錢的時候,卻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當我們不到結婚年齡的時候,騎單車就能娶媳婦;當我們到了結婚年齡的時候,沒有洋房、汽車娶不了媳婦……問:我們這一代到底招誰惹誰了?咋就這般命苦?

上麵一段文字總結的80後遭遇的尷尬,很經典、很貼切,說出了我們80後的心聲。在我們傻乎乎地抱怨社會不公平、抱怨這個年代的時候,中國的大時代正悄然走在你的身邊,社會分工、社會等級分配正在潛移默化、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國正在經曆美國、日本50年前所經曆的曆史社會經濟巨變。

然而,與社會巨變不同步的是,80後一代沒有與之同步變化,心理上根本無法適應社會的這種變化。在步入社會之前,我們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在了學業上,認為像父輩所教導的那樣,考上好的大學,就能找到好的工作、有個好的出路。於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成了大多數80後的生活狀態,對於社會的發展形勢是怎樣的,我們大都沒有太大的切身感受。盡管在書本上也了解到中國正在經曆一場史無前例的曆史變革,但我們根本感受不到這場變革將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隻知道背背概念、每道問答題需要回答幾個得分點。於是,當有一天,我們不得不離開大學校園這一安逸的避風港時,不得不獨自麵對社會現實時,變得驚慌失措起來。

工作,生活,沒有一樣可以讓我感到欣慰。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空空的軀殼,一無所有。從熱鬧人群裏穿過,更覺得自己是如此的孤獨。我該怎樣麵對自己的生活,我不隻一次地問自己,又總是找不到答案,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怎樣改變生活。我又該做些什麼,才能拯救我自己。

這是一位浪跡在大城市的80後迷失自我後發出的困惑。

每一代人在步入社會之前,都需要經曆自我認知、社會認知,進而在社會上找到自己最佳位置的過程。但是輪到80後這一代人的時候,外部社會瞬息萬變,生活節奏大大加快,留給我們思考主客觀世界的時間被大大壓縮,思考認知的過程也就顯得特別漫長與痛苦。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工作是分配的,不管怎麼樣,青春都有個地兒來安放,但80後麵臨的卻是一畢業就失業,網上有人用“無處安放的青春”來形容這種處境再恰當不過了,無法安身立命的我們也隻能一邊謀生一邊摸索自身與社會的最佳結合點。但在開放環境中長大的80後們追求自我、張揚個性,內心渴望得到社會承認和認可的意識尤為強烈,在這種矛盾的焦灼、想得到而不能的渴盼中,在接踵而至的生活壓力麵前,有的學會了自我麻醉、自暴自棄、走向沉淪;有的盲目自信、盲目自我,直到有一天被如鐵一般堅硬的現實碰得頭破血流,才知道自己的不自量力和無能為力。於是,愈加迷茫和困惑,也許以前我們的精神寄托隻是在雲端,現在雲飄走了,精神寄托自然就沒有了,漸漸遺棄了夢想,在自我的沒用狀態中數著羊玩……

無奈被貼上“啃老”標簽

我們80後過活得不容易,還總是為人所詬病,與“啃老族”這一特定的稱謂關聯在一起。被認為外表光鮮而內心空虛,追求功利而不思進取,生活奢侈而放縱自己,強調個性而忽視道德。不可否認,一部分80後確實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並非個個如此,也並非都是80後自身造成的。對於80後啃老現象,也不能一概而論。

所謂“啃老”,就是吃老的、喝老的、住老的、依靠老人。一邊索取得心安理得,一邊奉獻得心甘情願,但也有許多啃老族實屬迫不得已。

80後處在一個變更的時代,改革開放讓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親身經曆一碗麵條從1元漲到5元,大米從08元漲到25元以上,學校餐廳炒素菜從25元漲到現在的5元,炒飯從2元漲到35元。當然生活費也漲了,不像老師說他們上大學是拿一籃子雞蛋就夠他們生活了。一年學費加住宿費要1萬元左右,父母就算砸鍋賣鐵也要供。

做子女呢?我們也知道父母的艱辛,當從那雙布滿老繭的手中接過上萬的學費時,我們內心充滿了感恩,發誓長大了要好好工作,讓父母過上體麵的日子,讓他們早點享享福,待到步入社會才發現現實的殘酷,十年寒窗苦,畢業後卻拿著可憐的工資,在都市的邊緣苦苦掙紮,這就是大多80後花光了幾乎所有積蓄上大學的成效。

80後們被人鄙視為啃老族,雖然很不情願,也不想承認,但不管怎麼說事實確實如此,而且它如刺般紮在肉裏,有時可以漠視,但是碰到它,又會疼痛不已。

啃老現象的出現源於現實的生活壓力,雖然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在哪個年代都有,並不僅僅局限於80後,但80後的壓力並非來源於工作本身,其壓力更多地來源於攀比和待遇方麵的差別。80後由於趕上了放開就業,沒能趕上以前的待遇。因此,在一個相同工作環境內,由於種種客觀的原因,大家的收入和升遷方麵的機會差別很大,這便造成了80後的煩躁與壓抑。

80後不包分配,全靠個人奮鬥買房買車,那些靠國家分配工作和分配住房的50後、60後,如果也遭遇這樣的現實,恐怕也很難吃得消。

在網上有一篇題為《悲哀:房子讓80後成為垮掉的一代》的帖子,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目前已有超過1000人的跟帖。帖子中稱,“如果在20年前的今天,你問一個北大學子的抱負,他一定會回答你‘我將為祖國強大而奮鬥終生’;如果你問10年前的北大學生,他會回答‘我將成立中國的微軟公司,一定會超越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若問今天的北大學子,他的抱負卻轉變成了盡早擁有自己在北京的房子,這樣父母來京自己就不會太囧。”

帖子說,80後本是時代的幸運兒,但因為遭遇到了高房價,而顯得生不逢時。“如果沒有高房價,如果我們可以用3~5年的收入買套房,那麼80後的生活將會輕鬆很多。但實際情況是,如今的大部分人不吃不喝需要大概15~20年的時間才能買套房。因為房子,我們害怕失業;因為房子,我們不敢創業;因為房子,我們被迫啃老;因為房子,我們不敢養育下一代。這就是作為我們社會棟梁80後們的真實寫照。”

大部分的80後雖然工作積極肯幹、肯學、吃苦耐勞,但不管怎樣努力,我們的每一個善意總會有不被人理解的時候,辛勤的付出也有得不到回報和公正對待的時候,每一次努力也有被視而不見、得不到肯定和賞識的時候。對於社會的種種非議80後的我們隻是淡然一笑,想當年50年代出生的,不也被別人預言是垮掉的一代嗎?他們不是照樣證明了自己?80後的一代抬起頭、挺起腰,似乎最不願承認自己的無能。

已是談不起戀愛的一代

愛情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好感情,而很多80後集體感慨:我們已經談不起戀愛!

80後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曆的愛情多種多樣:

在初中的時候,80後很多還都不知道戀愛到底是什麼,和異性打打鬧鬧地度過了3年時間。即使有個別早熟的孩子,偷偷喜歡上隔壁班的男孩兒,也會被老師校長一句不許早戀嚇得趕緊撤退,甚至覺得思念某個異性都成了罪過。

高中時候,因為要好好學習,要考大學,要為了自己的將來努力奮鬥,80後的我們都不敢輕易墜入愛河。老師也在講台上諄諄教導:“抓緊時間學習吧,等你們上了大學之後什麼樣的帥哥美女找不到?”因此80後緊閉了心扉,刻意地和異性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任憑美好的愛情剛剛萌芽就夭折,心裏則期待著大學時代轟轟烈烈的戀愛。

而到了大學,80後的我們卻發現大學生活並不是以前想象的那樣,包括愛情。不管是男生女生,看到身邊的好友都開始有了戀人,過上二人世界的甜蜜生活,自己也開始有了煩惱。哪個人不希望自己擁有一份純真的愛情,但人們都說大學的戀愛不再純潔,都變得功利化,於是80後們對愛情也就不再那麼期待。

80後的我們好不容易畢業了,想著開展一份轟轟烈烈的愛情,才發現工作、房子、車子像一座座大山壓來,讓人焦頭爛額、不知所措。因為婚姻不等於戀愛,尤其是大學裏的戀愛隻是躲在雞蛋殼裏的一場遊戲。在這場遊戲中的男女,全都是精神主義者。對80後們來說,愛情完全可以不食人間煙火,隻有參加工作後,才突然明白,原來婚姻是離不開柴米油鹽這些俗氣之物的。

現在,奔三的80後雖然都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但是如果細心觀察,會發現身邊好多80後的同學和同事依然形單影隻。當問及他們的時候,回答大多都很無奈:婚姻是一輩子的事,不能太草率了,所以選自己另一半的時候更多的是理智與現實,而不再僅僅是瓊瑤故事裏的風花雪月。

80後中雖然還有好多人沒談過戀愛,心底還是期望自己能談一場真正的戀愛,然後和自己心愛的人攜手走入婚姻的殿堂,但是談戀愛對80後來說已經成為一種奢侈,似乎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戀愛。

不管談過戀愛還是沒有談過戀愛的80後,因為害怕失敗,如今都不敢把太多的感情放在戀愛上。不知不覺到了結婚的年齡,可是80後很多人真的已經談不起戀愛。

由此一來,80後敗在了現實麵前,已經談不起戀愛了,隻好在虛擬的網絡中尋找短暫的溫存,然而電子信息產業高速發展,網上信息如潮如湧,不論是垃圾,還是精髓都讓人疲乏不堪,即便天天在網上釣魚,美人魚呈現的幾率卻小於萬分之一。

80後不像90年代的孩子們那樣敢愛敢恨,可以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愛,哪怕是被拒絕。當80後們錯過了好多優秀的異性,當自己心愛的男人、女人成為別人的老公、老婆的時候,自己隻能偷偷抹一把辛酸淚,默默為對方祝福。為什麼80後寧願彼此都受傷,也不願意把心中的愛說出來呢?或許是因為80後總是不確定對方心裏是否有自己,於是在矛盾中把自己的愛情弄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