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鍛煉獨立能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非常重要。5~7歲是孩子從兒童步入少年的過渡期.這時他逐漸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與行為.在一些事情上.也已經具備了獨立的能力。因此,此時是塑造孩子生活獨立的關鍵期。一些經驗豐富的老爸老媽告訴我們。孩子在這個時期的成長道路上,常常存在著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它是那些過度溺愛自己孩子的爸爸媽媽們自己親手挖掘的。孩子一旦掉進這個陷阱裏,往往就失去了自己獨立的能力.也就很難自己立足於社會。因此,作為爸爸媽媽。一定要收起自己過多的關愛與無微不至的照顧.放開孩子的手腳.讓他成為可以獨立生活的天才。
孩子成長需要“愛的放手”
老爸老媽說,鳥兒展開雙翅,才能翱翔天際;溫室裏的嬌花,經受不了風吹雨淋;孩子們不經過磨煉,無法堅強地承擔責任。因此,對於孩子的成長,爸爸媽媽不要過分嗬護,不要事事包辦。要適時放手,給孩子獨立的機會,讓他經曆一些磨煉與挫折,提高他的綜合素質,孩子才能夠不斷成長,不斷堅強起來。
新爸媽須知
老爸老媽說,孩子不經過磨煉是無法成長的,就像化繭成蝶的蛹一樣,在成為美麗的蝴蝶之前,必須經曆“作繭自縛”的磨煉,忍受所有的黑暗與不舒服,否則的話,就永遠無法成為自由飛翔的蝴蝶。同樣,孩子要成長也需要承擔一定的磨煉,擔負起做“自己”的責任,才能真正長大。因此,成長需要放開雙手堅強勇敢,而不是退縮與依賴的牽手。
然而,綜觀現在的很多爸爸媽媽,對孩子可謂是寵愛有加,非常負責,孩子就是自己的心頭肉、掌上珠,從而將孩子培養得像不食平民煙火的小公主或小皇帝,使孩子隻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自理能力極差,依賴與驕奢心理卻極強。
這些爸爸媽媽們,通常在孩子都好幾歲了,還經常喂飯給他吃,孩子走路或出去玩一會兒也寸步不離,進了幼兒園除了接送,還時不時去看看,送些好吃的或好玩的,真是做到了抱在懷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
但是,在這種無以複加的溺愛之下,孩子會怎麼樣呢?
溺愛後果之一:
由於爸爸媽媽事事包辦,使孩子形成了懶惰的性格,上了小學第一次拿起掃帚學掃地時,竟然拿掃帚的姿勢還得讓老師手把手教給他,有的孩子怕累而逃避學校的值日,讓別的同學替自己去做。
溺愛後果之二:
有些孩子在爸爸媽媽百依百順的關照之下,形成了自私的性格,從來不願把自己擁有的拿來與別人分享,而且,還總喜歡要別人的東西。這是因為從小有了好吃或好用的,爸爸媽媽都讓給他的緣故,久而久之,使孩子以為大凡好的東西隻有自己才可以擁有。
溺愛後果之三:
有些孩子,在爸爸媽媽凡事都大包大攬之下,養成了不負責任的個性,連自己分內的事情也不願意盡心去做,把做作業與學習不當一回事。因為作業有人查,故事有人講,學習到底為了什麼,他也不知道,也不願知道。還片麵地認為,自己是在為爸爸媽媽學、為老師而讀書。
對孩子的溺愛而造成的不良後果,還有很多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其實,年輕的爸爸媽媽為了孩子,花了很多心力與時間。但卻忘了,過度地關照還不如適當地放手,不知道自己舍得放手才能讓孩子真正地、快速地成長。
作為爸爸媽媽,你不放手,孩子也許就得到了溫暖的庇護:不放手,孩子也許就可以萬無一失;不放手,你也許就可以幹般放心,孩子也許可以萬般舒坦。於是,你總有不肯放手的理由,總有放手不下的借口……可是,如此的謹小慎微怎麼能使孩子長大?溫室裏的花朵耐不得風雨,永遠躺在搖籃裏,四肢就會萎縮。得不到充分的鍛煉與磨礪,孩子又談何堅強?
不肯放手,就免不了要去指使,去限製.乃至去捆綁,去築起那堅不可摧的保護牆。於是,從孩子的穿衣吃飯,到睡覺玩耍和看電視、交朋友、寫作業。興趣愛好的苦苦培養.以及孩子的人生理想、發展前途,都統統地代替孩子去設計。從而使孩子失去了學習的機會、體驗的機會、發展的機會、成功的機會……
而這一切,對孩子將意味著什麼?過多的關愛,過多的庇護,過多的限製。過多的監控,終將演變成一種意想不到的災難!要知道,鳥兒需要在藍天上飛翔,魚兒需要在大海中暢遊,而孩子也應該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應該有屬於自己的選擇與空間。試想,如果沒有了自由與探索,孩子怎麼可能身心健康、心智健全、道德完善?又怎麼可以在人才濟濟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
因此,聰明的爸爸媽媽應該明白,放手不是對孩子的推諉。不是對孩子的放縱,也不是對孩子的放棄。放手是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是對孩子的肯定與鼓勵,是孕育孩子快速成長的春風,是孩子茁壯成長的甘露。因此,放手是孩子成長的支點,是一個美好的開始。隻有放手,孩子才有可能真正擁有一片自己的天地,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擁有自己的追求與理想……
老爸老媽說,切切實實的放手,是對孩子切切實實的幫助。放手過後,那一分收獲必將無可估量!放手是為了讓孩子能擁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獨立的行為和獨立的思想空間,讓他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放手是為了讓孩子去獲取新的發現,能去謀求新的發展,向新的領域開拓,能向新的自我挑戰。
放手是一種勇氣,是一種考驗,是一種智慧。所以,爸爸媽媽要敢於對孩子放手,從而讓孩子去直麵自己,直麵社會,直麵人生,直麵未來。讓孩子自然成長,自然覺悟,自然發展,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美好人生。
具體教育方案
放手讓孩子更快地成長,真正的放手應建立在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的前提之上,從而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質、各種能力的發展。
作為父母,要相信孩子,放開手腳,注重個性、意誌、能力的培養,還要側重於孩子的自我調節與控製能力,把促進道德品質發展放在首位,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自主判斷,使孩子逐漸的明理、覺悟和警醒,隻有放手才能成就孩子。
老爸老媽說,放手,是孩子成長與發展的必然。就孩子在這個時期的心理成長特點來說,老爸老媽們有兩句話送給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其一,如果孩子沒有秘密,那麼孩子永遠不能長大。其二,如果父母什麼都替孩子做主,那麼就是在扼殺孩子的生命。這兩句話充分反映了對孩子放手的意義與重要性。
老爸老媽還說,現代的做爸爸媽媽的人,往往有三個共同點:其一,對孩子期望很高:其二,不允許孩子表達對父母的不滿,總認為孩子最好的優點就是“聽話”;其三,對孩子的控製欲望非常高,生怕孩子遇到任何挫折,於是希望孩子聽從自己所有的安排。而這三點,卻是孩子正常成長的隱形殺手。因此,明智的爸爸媽媽應該及時地放手,不要無故地束縛孩子的手腳,要任孩子自由地成長。
因為放手可以讓孩子真正擁有自己的天空,真正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是做網中的魚兒或籠子裏的鳥兒。放手能使孩子與孩子之間、孩子與大人之間的關係發展得更自然,更和諧,更理想。所以,也隻有放手,才有可能造就多樣的人性,成就多樣的人生。那麼,爸爸媽媽究竟怎樣才能對孩子做到真正的放手。才能使放手促進孩子的成長呢?明智的你,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1.不要過度包辦代替
由於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對孩子一味溺愛,致使孩子進了幼兒班,還不會自己剝雞蛋吃,甚至不會使用普通的勺子、筷子等餐具吃飯,這種情況不得不讓人深思。然而,這種情況,都是家長遇事又寸孩子一味包辦、代替的結果。不但減少了孩子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還造成了孩子嚴重的依賴心理,使其遇到事情隻會找家長幫忙。而不知道自己動腦、動手去獨立解決,從而使孩子的獨立性、創造性以及能動性,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及時教育,孩子長到成人後就會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作為爸爸媽媽.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鼓勵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自己在困難和挫折中學會長大,千萬不要過分溺愛、代替和包辦孩子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
2.不要怕孩子跌跟頭
讓孩子從小跌幾個跟頭,並不是壞事,吃點苦,遭點磨難,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社會經驗,更重要的是使他在磨難中悟出道理,得到啟示,從而為以後的成長積累麵對挫折的勇氣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良好心理品質。所以,當孩子與小夥伴之間爆發“戰爭”時,不要總認為孩子這樣會吃虧,從而不讓他跟小朋友們一起玩,這樣雖然避免了一些摩擦,但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卻是不妥的。要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感受不到坎坷不平,困難和挫折、痛苦和委屈,那麼.長大後也就無法麵對生活中的任何打擊。
3.擴大孩子的生活圈子
在孩子的人際交往上,爸爸媽媽應給予適度的放手,讓孩子學到溝通的技巧.明白怎樣去麵對及處理實際問題。因為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裏,而是生活在一個多姿多彩的社會中,離開了與他人的交往是萬萬不行的。因此,平時應該多鼓勵孩子去交往,去跟朋友們一起玩。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爸爸媽媽要完全放手。讓孩子去獨立自主,也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爸爸媽媽應該明確地讓孩子知道你的放手是為他建立信心,增長能力,把他的安全或你們之間的信任危機減至最小。那麼,對孩子的哪些事,可以主動放手呢?以下幾項原則可以供你參考:
◆目前孩子的生活中.是否存在某些我管製過嚴的領域?
◆想一下,是否存在某些我以為過早可以放開手的領域?
◆在孩子正在積累經驗的領域裏,我是否需要做一些後續工作?
◆哪些控製權在我轉交之前,孩子可能需要得到一些指導或具體示範?
◆在孩子的生活中,我目前承擔的哪些小任務是確實可以轉交給他的?老爸老媽酌智蘸告誡
有句俗話:“豬圈裏養不出千裏馬,花盆裏栽不出萬年鬆”,這說明被束縛與局限起來的東西是無法發展起來的。放手讓孩子成長,一味“保姆式”的教育不僅家長很勞累,也會導致孩子的厭煩,不如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成長。希望聰明的爸爸媽媽們都能明白這個道理,放手讓自己的孩子自己成長,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護。要知道,孩子的路需要自己去探索,任何人都代替不了,讓孩子自己走路,自己成長,才是最好的成長方式。
新爸媽的誤區和困惑: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為了孩子可以說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對他疼愛有加,可為什麼孩子一點也不領情呢?有時候還跟人對著幹。
老爸老媽的智慧告誡:這要從根本上找原因,雖然天下的父母都愛孩子,卻未必會愛孩子。鄧穎超曾經說:“母親的心總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話,結果就會適得其反。堤的,母愛雖然是偉大的。但過分的關愛,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獨立自主,自由發展的權利。因此,孩子們常常無奈地在心中呐喊:我討厭強勢的安排。我要過屬於我自己的人生。
那麼,要改善這一點,你就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給他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讓他認真生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然後放手去決定自己的人生。作為父母,不要常打著“溝通”的名義,迫使孩子必須什麼事情都告訴你,要知道,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希望有一個隱秘的空間。如果家長總是窺視他的秘密,那麼,孩子勢必用一些特殊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空間,保護自己的隱私。因為“我”需要與他人有一定的距離,否則與他人緊密地黏到一起會阻礙我成為“自己”。那麼,這時孩子不但會對你的關心不領情,還會表現出一些反抗的情緒。
加強孩子的獨立性鍛煉
老爸老媽說,孩子的未來屬於孩子自己,未來的路要靠他自己去走.這就需要孩子有堅強的獨立能力與一定的生存能力。所以,爸爸媽媽務必要積極發展孩子的獨立性.鍛煉他的生存能力.使孩子獨立起來,發揮自己的價值,從而讓他大膽地走向自己的人生之路。新爸媽須知
可以說,所有的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類拔萃,像矯健的雄鷹,展翅翱翔在成功的天空。這個願望是偉大而美好的,然而,一個沒有獨立精神的或生存能力不強的人,往往就缺乏自尊、自信,這樣的人在遇到困難時隻會逃避或依賴他人,因而也就最容易被激烈的競爭無情地淘汰,隻有那些獨立能力強的人,才有可能駕馭自己的人生,成為人中的龍鳳。
現在的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於是,在孩子的思維中就形成了這麼一個思想:凡事都有爸爸媽媽在。在這種思想的作祟之下,一旦遇到一點挫折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嚴重的依賴心理就往往使得孩子顯得茫然無措,除了哭就是鬧……
作為爸爸媽媽要清楚地知道,未來是屬於孩子的,未來的路要靠孩子自己去走,未來的生活要靠他自己去創造。所以,作為爸爸媽媽。愛孩子是人之常情,但對孩子的愛要有分寸,要掌握好尺度。如果讓孩子長期生活在所謂愛的繈褓中,那麼,他就永遠不會成熟、長大。作為人類,我們雖然沒有必要像一些動物那樣,為了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在很小的時候就趕孩子離家謀生,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從孩子長遠發展的角度去考慮,在適當適度的情況下,還是應該大膽地讓孩子鍛煉自己的獨立生存能力。
老爸老媽說,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還要講究方式,首先爸爸媽媽要端正自己的態度。生活中,有許多家長在看待自己的孩子獨立問題上,常常會犯一些錯誤,總是認為“孩子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會或者什麼也做不好”,於是就會事事都阻止孩子去幹。殊不知,這樣就等於向孩子傳遞這樣一個信息:“你是小孩子,你是不行的,這些事你必須要依賴大人。”在這種消極的心理暗示下,孩子慢慢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失去了去探索、去鍛煉的自覺性,就更無法養成良好的獨立性了。
因此,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爸爸媽媽就不要認為孩子還小,沒有主見可言,一切自己說了算,一定要懂得珍惜孩子的自我獨立意向。據老爸老媽說,當孩子獨立活動的要求得到滿足或受到成人的支持時,孩子的心裏就會很得意、高興,從而出現“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獨立的情感和態度。否則,就出現否定的情感和態度,使孩子產生“自己笨”或“不聰明”等消極心理。
因此,爸爸媽媽平時要注意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要使孩子感到你在支持他與尊重他。平時,對孩子說話,做事盡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當眾斥責孩子“不爭氣”或“沒出息”等,這樣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平時,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要珍惜孩子剛萌發的獨立性意向,並且要給予熱情的鼓勵和支持,從而使孩子的獨立性不斷地增強。事實證明:受到爸爸媽媽充分尊重的孩子,往往能待人友善、舉止大方、自我獨立意識強,而各方麵都表現得比較優秀。所以,聰明的爸爸媽媽應該相信自己孩子有能力,給他鍛煉的機會,要經常對他說:“你能行”、“你能做好”、“我非常相信你”。
獨立性和勤勞、不畏艱苦是密不可分的。不愛勞動,害怕艱苦,怎麼能夠堅持獨立性和自主性呢?所以,讓孩子獨立,就一定得讓他學會勞動。讓孩子愛上勞動,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平時,讓孩子做些象征性的勞動時,要盡量遊戲化,這樣小家夥就會以極大的興趣積極參加,從而逐步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
老爸老媽說,獨立能力是孩子成功的基礎,但是這個能力的養成需要一個長期堅持不懈的培養過程。所以,爸爸媽媽要根據孩子的水平,決定提供何種程度的鍛煉與支持。比如,掃地的時候,孩子可能在開始獨立進行時,並不知道怎樣拿掃把,怎樣把髒物掃幹淨,對此,爸爸媽媽可以將掃地的動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