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崇禎十七年(1644)十一月的北京城,已經牢固地掌握在清朝的手中。然而,一個貌似太子的男子在一位太監的陪同下出現在嘉定侯周奎府中,自稱皇太子。當時在周奎府中的長平公主見後,兩人抱頭痛哭。單看這一節,想來太子應該是真的,否則以長平公主之心如死灰,何以會與一個陌生男子抱頭痛哭?而且,長平公主與太子都是周皇後所生,乃是一母同胞的姐弟,怎麼可能認錯呢?周奎舉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禮,並問太子:"你一直藏在哪裏?"太子回答說:"城陷之日,我單獨藏匿在東廠門外。一日夜出,潛至東華門,投身於一個豆腐店裏。店小二心知我是避難的人,給我穿上舊衣服,讓我在灶前燒火,又害怕我暴露,五天之後將我送到崇文門外的尼姑庵中,在那裏假裝貧困無依的孤兒住了半個月。常侍(太監)來尼姑庵,發現了我,又把我帶回家,藏在密室裏。聽說公主還在,所以就來相見了。"說完,與公主哭別而去。幾天之後,太子又來了,公主告誡他說:"慎毋再至矣。"也許公主明白,三月份周奎既然能把皇三子定王和皇四子永王交給李自成,這次也許會再出賣太子給清朝。果然,十一月十九日太子再來,周奎留宿太子。二十二日,他要求太子自稱姓劉,是一個假太子。太子說:"悔不從公主之言,今已晚矣。"當晚,周奎令家人將太子逐出門外。太子出門後,被巡邏的清兵以"犯夜"罪逮捕,交給刑部審理,斷為假冒太子。主審的刑部主事錢鳳覽找來原司禮監太監王德化、原錦衣衛10名侍衛太子的錦衣衛來辨認,都說是真太子。侍衛們還下跪說:"此真太子,願毋傷。"於是錢鳳覽上書朝廷,指責某些明朝的官員以真太子為假太子。周奎等人竟然還說:"即以真為假,亦為國家除害。"這位昔日的國丈,似乎已完全將自己的角色轉換成一個新的"大清國"的臣民了。最後,攝政王多爾袞出麵,宣布將太子押於監獄,後來被處決於獄中。凡爭言太子為真的臣工都被處罰,錢鳳覽處以絞刑。這件事情詳細地記載於《甲申傳信錄》,與《明史》中李自成封太子為宋王的情節有所出入。而且,清人所編的《明史》中也未提及這一次在北京出現的太子,而隻提及南明小朝廷中出現的皇太子事件。《明史》是不是故意回避這一次事件呢?孟森就認為北京出現的太子是真的,而南明小朝廷出現的太子是假的,但百姓痛恨弘光政權朱由崧,所以寧願相信是真太子。那麼,南京出現的皇太子事件是怎麼樣的呢?

第53節:末代帝王的悲慘結局

順治二年(1645)三月一日,太監李繼周奉弘光皇帝朱由崧之禦劄,將盛傳正流落於蘇州、杭州的皇太子接到南京。據說,太子本不願去南京,行前曾問李繼周說:"迎我進京,讓皇帝與我做否?"李繼周說:"此事奴婢不知。"皇太子入南京後,被安排在興善寺暫住。弘光帝派兩名太監去見太子,辯認真偽。兩人一見太子,就抱頭慟哭,脫下衣服給太子穿。弘光帝得知之後,大怒,說:"真假未辯,何得便爾。"接著便處死了兩名太監,並殺了李繼周滅口。原總督京營太監盧九德也來探視,正視良久,不敢表態。太子嗬斥道:"盧九德,汝何不叩首?"盧九德下意識地跪下便叩首,說:"奴婢無禮。"太子說:"你才隔多長時候,肥胖至此,可見在南京受用!"盧九德隻敢叩頭:"小爺保重。"盧九德向弘光帝的報告是:"有些相像,卻認不真。"皇太子在南京的消息傳出去之後,引發了弘光朝的政治危機。處於長江中遊的左良玉,就以護太子的名義進逼南京;在江北的黃得功、劉良佐等總兵也上疏要求善視太子。但是,弘光帝深知,如果太子是真,自己撿來的皇位可能就不保了。因此,在他的布置下,辯認工作慢慢地便朝"假太子"的方向轉移。尤其是曾經充任太子講官的王鐸,更是一口咬定太子是假。最後,審訊的結果是:假太子真名叫王之明。接下來的審訊過程頗有意思。三月初八,一審問官指太子為王之明,太子說:"我南來,從不曾說自己是太子,你等不認罷了,何必更名改姓?李繼周持皇伯諭帖來召我,非我自來者。"三月十五日,都察院左都禦史李沾提審。李沾大喊王之明,太子不應。李沾怒道:"為何不應?"太子說:"何不喊''明之王''?"李沾大怒,吩咐用刑,太子高呼皇天上帝。當時,南京士民都說弘光朝廷欲絕先帝血脈。因此,到最後弘光政權雖然不承認太子的真實性,卻也不敢加害太子。五月十日,清軍大舉南下,弘光帝逃到了太平府。南京市民衝入監獄,毆打王鐸,放出太子,並擁太子登上皇位。隻可惜5天之後,清軍即進入南京城。當時,清軍的統帥多鐸問:"太子何在?"投降的弘光朝大臣們說:"太子是假的,真名叫王之明。"多鐸笑道:"逃難之人,自然改姓易名,若說姓朱,早就被你們殺了。"一名降臣說:"太子原也不承認自己叫王之明,是馬士英安排下的。"多鐸笑道:"奸臣!奸臣!"五月二十五日,多鐸設宴招待剛擒獲的弘光帝,並將他的位置安排在皇太子之下。皇太子對弘光帝說:"皇伯手劄召我來,反不認,又改姓名,極刑加我,豈奸臣所為,皇伯或不知?"弘光帝支支吾吾,不敢出聲。幾個月以後,多鐸將太子和弘光帝都帶往北京,隨後都被清廷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