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之為人,民間多言其佼佼不群者,今據此觀之,其情深之處,亦超乎常理之上矣!
太祖少即英決,慨然以天下任,既長,虛心下言,掃胡誅奸,朝野清望爭慕附之,奄奪齊鼎。為人英銳明達,收才馭傑,戡亂摧強,遂有四海。然帝性素驕逸,弑兄戮侄,立後屠蜀,皆逞性情而悖理法,臣諫士非,帝不責,亦無所動,終蒙靈丘之禍。是時天下流涕,遠近號慕,不可挽也。
噫!顧其掃胡滅陳,吞蜀平晉,巾幗亂世踐祚而掃蕩天下,千載之下,唯此一人;然若萬箭加身,骨焚灰揚,骨殖流離於野而衣冠殮之,成業之主,亦無如是。以是後世多有靈丘仙隱之說,皆傷其慘酷而隱不言,唯國史俱記其事。成宗初年,內侍徐不疑獲罪流徙,著《金鐺記聞》,始為外人知。
嗚呼!其功何其卓也,其禍何其烈乎!蓋非常之人,故成非常之業也!
這個才是對小縱的蓋棺定論。至於嫣然為何早逝,至於林縱為何鬱鬱而終,其實隻因“然帝性素驕逸,弑兄戮侄,立後屠蜀,皆逞性情而悖理法,”。並非作者不想給主角一個好的結局,但是以林縱的性格和處事而言,並非取福之道,啊,我不是說她和嫣然在一起是錯的,但是她性格中的任性驕慢,之後種種心機,多疑,和失去嫣然之後一時激狂的慘酷行事,最終注定了她的結局。有嫣然在,林縱不會蹈禍,但嫣然
不在了,以她的性格,就很難了。而嫣然之所以不在,正是因為她誌在山水,不願在高牆深宮之中,又不得不為之——愛不重不生婆娑,但這也正是她為何短命的原因啊。
“驚濤駭浪,成敗難測,傾國敗家,難得善終”——在林縱走上這條路的時候,她就再沒有回頭,也就再無能避免之後的喜怒哀樂,有功業,有歡喜,有恩愛,有別離,也有最終的結局。
雖然作者也想給主角一個圓滿,但卻是做不到了。很早之前就說過,那些主角早已不受我控製,自己跑來跑去,就算作者想要給她們一個好結局,最終也隻能徒歎“南無阿彌陀佛”啊。
最後再多說幾句:對於林縱和嫣然,其實對我而言,也是很偏愛的主角了啊。很想很想給個好結局,但世事有因果。對於讀者而言,可能是“怎麼會這樣?”但是對於作者而言,卻是“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歌舞場,眼見他樓塌了”這樣啊。
我依然喜歡小縱,即使她是這樣的結局。“自古無不滅之國,無不敗之家,無不死之人,林縱何人,能有例外?何況四海蕩平,子嗣成立,妻亡已久,不死奈何?”
在我心中,林縱的最後,想法就是這樣的,再不是那個激昂躊躇的小縱。=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是的,那個小縱,一點點在我心中變老,然後死去了。那個鮮衣怒馬的小縱,那個拍段欄杆的小縱,那個坦坦蕩蕩的小縱,那個一點點學會委屈取舍的小縱,那個愛慕嫣然求而不得的小縱,那個在平州兩情相悅的小縱,那個滅胡之後春風得意的小縱,那個最後不擇手段登上帝位的小縱,那個冒天下大不為冊後的小縱,那個滅陳之後又痛楚得承認自己“弑兄殺侄”的小縱,那個因喪妻之痛瘋狂的小縱,還有之後沒能做一個好父親/母親,隻知道一味地寵溺或嚴厲,後不得不承認自己失敗,選擇了自己最不喜歡卻最適合帝位的繼承人的小縱,還有那個最後在晉朝老皇帝墓前祭酒,承認“論起來,你我兒子能力差得遠些,但也有些相似的地方,比如我的兒子也想殺我”,還有最終那個看淡一切坦然待死的小縱。
在我心裏,她哭過笑過愛過恨過得意過失落過,然後走過。最後,留下了那一片太平。
她是不適合太平的,亂世天子,在亂世的最後一年壽終不正寢。然而如果再一次選擇,是否她還是會選擇嫣然,選擇如此走過呢?
我想會的。所以我喜歡她,喜歡我的每一個主角。因為他們在我心中的命運都是如此獨一無二。
或許粗糙淩亂牽強幼稚,但是,我可以說,每一個我都努力去給她他們自己的人生,而他們也不吝回報於我。
以上。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