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隻要存在人類社會,便一定有人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欲望,也就必然會有滿足這些欲望的物質資料生產。但是,相對於人的無窮無盡的欲望而言,生產物質資料的經濟資源總是顯得不夠,即總是處於一種稀缺狀態,或者說,總是存在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吃”的問題。這樣,如何選擇、分配和有效利用現有資源,使生產出來的物品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的欲望,便是人類社會與生俱來的基本經濟問題,對這一問題的解答,必須依賴經濟學。與此同時,從局部來看,本來就稀缺的資源,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卻是往往得不到物盡其用,有的地方存在著相對的過剩狀態,或者說,總是存在三個人的“活”五個人“幹”的問題,結果造成其他地方五個人幹的“活”隻能找到三個人“幹”,生產力受到極大的製約。所以,如何確立有效的原則和機製,使資源配置得最優,以盡可能地避免閑置和浪費,這也是經濟學不得不擔當的責任。
因此,當世界隻有一個人生存的時候,可以不需要經濟學,但當從一個人發展成一個群體乃至更加龐大的人類社會的時候,經濟學以及由此製定的經濟政策便顯得尤其不可或缺。經濟學的任務,就是要解決為什麼“一個和尚可以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而三個和尚卻反而沒水吃”這一難題。對這個難題的解答,歸根結底還必須選擇一個標準,因為經濟學家必須回答為什麼要這麼分配資源而不是那樣,而這個標準落腳到一點就是經濟學的倫理問題,即效率與公平的權衡取舍。如果既能追求效率又能達到公平當然是經濟學家喜聞樂見的事,然而在經濟問題上,這兩者往往處於矛盾的對立麵,比如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著重關注生產力的提高,這是效率問題,但是經過若幹年的發展,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不滿也日漸升溫,這就是追求效率而帶來的公平損失,於是,如何解決公平問題被提上了日程。經濟學的發展曆程,也就是在效率和公平之間尋找平衡點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永遠不會完結,因為隻要新的欲望一出現,那麼,已經建立起來的平衡便被打破,尋找和確立新的平衡的工作便又開始。而這,便是經濟學永恒的使命。
開啟經濟學大門的鑰匙
經濟學發展到今天,已是流派林立,學說紛呈。對同一個問題,三個經濟學家能拿出四種不同的答案,到底聽誰的?現代經濟學的大廈,外麵看高聳入雲,走進去恍若迷宮。但是,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它最基本的理論。基本的理論,不僅是支撐學科大廈的基石,而且也是開啟科學之門的鑰匙。如果我們將經濟學本原的東西加以梳理,你就會發現,基本的理論,歸結起來,就是三個假定、三個原理和三個方法。這三個假定分別是經濟人假定、資源稀缺假定和保護個人產權假定;與此大致對應,便是三個原理——福利最大化原理、供求原理和等價交換原理;運用上述假定和原理分析經濟問題,還需要三個方法,即成本收益分析法、均衡分析法以及帕累托標準。這幾條,簡單得令人吃驚,但卻是經濟學智慧的結晶,也是曆代經濟學家借以看家的本領。人們懂得它,不一定就能成為經濟學家;但如果不掌握它,就一定成不了經濟學家。
事實上,隻要存在人類社會,便一定有人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欲望,也就必然會有滿足這些欲望的物質資料生產。但是,相對於人的無窮無盡的欲望而言,生產物質資料的經濟資源總是顯得不夠,即總是處於一種稀缺狀態,或者說,總是存在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吃”的問題。這樣,如何選擇、分配和有效利用現有資源,使生產出來的物品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的欲望,便是人類社會與生俱來的基本經濟問題,對這一問題的解答,必須依賴經濟學。與此同時,從局部來看,本來就稀缺的資源,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卻是往往得不到物盡其用,有的地方存在著相對的過剩狀態,或者說,總是存在三個人的“活”五個人“幹”的問題,結果造成其他地方五個人幹的“活”隻能找到三個人“幹”,生產力受到極大的製約。所以,如何確立有效的原則和機製,使資源配置得最優,以盡可能地避免閑置和浪費,這也是經濟學不得不擔當的責任。
因此,當世界隻有一個人生存的時候,可以不需要經濟學,但當從一個人發展成一個群體乃至更加龐大的人類社會的時候,經濟學以及由此製定的經濟政策便顯得尤其不可或缺。經濟學的任務,就是要解決為什麼“一個和尚可以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而三個和尚卻反而沒水吃”這一難題。對這個難題的解答,歸根結底還必須選擇一個標準,因為經濟學家必須回答為什麼要這麼分配資源而不是那樣,而這個標準落腳到一點就是經濟學的倫理問題,即效率與公平的權衡取舍。如果既能追求效率又能達到公平當然是經濟學家喜聞樂見的事,然而在經濟問題上,這兩者往往處於矛盾的對立麵,比如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著重關注生產力的提高,這是效率問題,但是經過若幹年的發展,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不滿也日漸升溫,這就是追求效率而帶來的公平損失,於是,如何解決公平問題被提上了日程。經濟學的發展曆程,也就是在效率和公平之間尋找平衡點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永遠不會完結,因為隻要新的欲望一出現,那麼,已經建立起來的平衡便被打破,尋找和確立新的平衡的工作便又開始。而這,便是經濟學永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