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是“龐氏陰謀”?(1 / 2)

中國高等教育是“龐氏陰謀”?

我現在最揪心的不是外麵的行情和手裏的股票,不是我電腦上的房地產按揭貸款模型,而是樓下即將畢業的這批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我以前曾經就這個問題發表過看法,認為大學生就業難主要有兩個原因:主要原因是中國的經濟政策鼓勵的是勞動密集型的出口產業,導致國內需求被壓製,從而使得第三產業就業機會少;次要原因是現在的大學教育體係有問題,學生們總是在準備下一次考試,而不是在準備下一次實踐,導致我們培養的人和用人單位的需求脫節。

中央電視台某個欄目的主持人曾經在節目中轉述我的觀點,但是他略去了我對中國貨幣政策和經濟發展模式的指責,而隻播送了我對國內大學教育體係的批評。由於我本人現在在教育機構工作,我猜想中央電視台可能是希望我多做些自我批評。好吧!那我現在就多做些自我批評吧。

我先來說說我今年幫學生找工作的情況。寒假期間,我去拜訪我們學生所在的實習單位,聽聽實習單位領導對實習生的反饋意見,順便給對方一些恭維,最重要的是推薦我校學生,希望對方能夠雇傭他們。也確實有一部分學生被錄用,順利地留在了實習單位。此外,我還有兩個研究生,找了多家實習單位,四處托人,到處打電話,上門拜訪,最近才終於解決了就業問題。今年的就業形勢真是十分嚴峻,為了解決學生就業問題,我簡直已經斯文掃地。畢竟我離開資本市場有近兩年了,這張老臉的麵子還有幾個兄弟認得?上海話裏有一個比喻非常符合我的感受:?“拿自己的熱麵孔去貼就業單位領導的冷屁股。”但是我並不後悔自己做的這些“無用功”,也不抱怨自己沒有得到任何實際的“回報”。我覺得一個大學教師的奮鬥目標不是寫出大多數人看不懂的論文,而是讓大多數學生找到工作。我甚至有一個更加激進的想法:公立大學拿著納稅人的錢去培養學生,如果最後不能培養出新的納稅人的話,我們簡直就是在犯罪!從金融學的意義出發,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的財富黑洞與麥道夫的“龐氏陰謀”無異。

我曾經提議把科研經費拿出來雇傭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一邊指導他們做課題一邊給他們發工資,應者寥寥;我還曾建議把教師的職稱和考核同畢業生的就業率掛鉤,和者更寡。這些建議雖然對於解決今年就業難的問題是杯水車薪,卻也是苦心孤詣。我國目前的高校體製決定了我的這些建議是不會得到認同和采納的,因為整個中國高校的教育體製缺乏一種麵向學生、以學生為本的激勵機製。我們現有的激勵機製是一切圍繞著排名。我國的高校爭先恐後地動用一切資源去爭取更高的排名。恕我直言,排名本身是非市場化的東西。那些標準都是人為設定的,比如論文等級和數量、引用次數、院士人數和科研經費等等。結果導致各個大學紛紛爭奪掛名的院士,給出優厚的待遇,如此一來院士的“身價”都被炒高了。客觀地說,這些錢和“公款追星一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前者是導致學術造假的外部原因之一,後者可能導致歌星的假唱。不過,我心下竊想,學術造假的危害可能遠遠大於歌星假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