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基礎知識 (上)簡簡單單談樂理所謂樂理就如同做人的道理,僅一個人的世界是完全不需任何道理存在,必須 要有多數人存在,才需要有道理的規範。因此音樂是許多音符的集合體,樂理 便是在研究音樂裏的規範。首先應該讓大家了解的就是目前在音樂中所使用的音符到底有多少?簡單講, 首先大家隻需認識十二個音,我們可以從鋼琴鍵盤的排列是七個白鍵加五個黑 鍵為單位不斷重複循環。其實大家可不要小看這件事,從 J. S. Bach 於十八世 紀確立十二平均律以來,後世的作曲家就以這十二個音為創作音樂的規範。 雖然其過程與變化不是這麽簡易及單純,但是這是十分重要與基本的概念,往 後我們將繼續深入地談下去。上回講了鋼琴鍵盤上的十二個音之後,大家應該會好奇這是如何訂定出來的。 在此就來談談調律(Temperament)的問題。聲音是由振動所產生,頻率的快 慢就代表著音的高低。聲音的和諧與否跟頻率的比例有十分重要的關係,例如 八度的頻率比即 1:2、完全五度為 2:3、大三度為 3:4,基本上數字愈小的 比例愈和諧,這是謂純律(just intonation)。然而以大三度循環上去如降 A、C、E、#G 為例,降 A 與#G 就不會正好成為八度,而略有偏差。為解決這種 情況便產生了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將一個八度平均分為十二個等 分,音與音之間最小的距離為半音。如此確實解決許多技術上的問題,但是對 我們的聽覺而言卻不是十分理想。這對於演奏鍵盤樂器的人不是問題,但是對 於大、小提琴等弦樂器演奏而言就是一番考驗。平均律最著名的運用當屬巴哈(J. S. Bach)的平均律鋼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共 48 首前奏曲與複格曲,即 24 個大小調每個調子有 二首曲子,並分成二部分。這是第一部實現平均律的作品,使人能在各調上作 均等的彈奏。以上隻是簡略介紹有關調律的概念,若要深入研究,可不是那麽容易的事,甚至需要具備高深的數學底子才行,因此這個主題就在此打住,下回將談談 有關調性(Tonality)的問題。★調性(Tonality)調性(Tonality)簡單的講就是 24 個大小調。然而這是如何產生的呢?首先我 們應該對音階要有所認識。基本上西洋音樂是以七聲音階為基礎,大家從五線譜上就可以了解,音符照著線與間的順序排列,所得到的便隻有 C,D,E,F,G,A,B七個不同的音名。然而之前曾提到一般所使用的共有十二個不同的音,那是因為以上七個音,其音與音之間的音程距離並非都是半音。以 C 大調為例,C,D,E,F,G, A,B,C*的排列除 E,F 與 B,C*之間是半音音程外,其餘各音之間的音程都是全音。大家要知道古典音樂從巴洛克時期一直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的創作是以調性音 樂為主。現代音樂中雖然有非調性(atonal)音樂的產生,但基本上大家還是習 慣接受調性音樂。而流行音樂更是仍無法跳脫調性音樂的規範。為什麽會這樣呢 ?舉例來說,一個人從家中出去,不論去多遠的地方、或是要離開多久,最後總 應該再回到家裏。調性音樂中每個調子裏最重要的便是主音(tonic),樂曲通常 由主音或主和弦開始,結束時又將回到主音或主和弦。此種模式最重要的意義在 於使音樂進行具有強烈的方向感。這種方向感的來源就在於音階的排列上。我們稱二音符間的距離為音程,如果一 個音階裏各音符間的音程相同,也就可以說它們之間的距離是一樣,沒有親疏之 分。如此便缺乏一種趨勢,自然也沒有進行的方向可言。因此我們可以解大小 調中那二組半音音程位置的重要性。以下將音階中各音名稱順序列出:主音(tonic) 、上主音(supertonic)、中音(mediant)、下屬音(subdominant)、屬音(dominant) 、下中音(submediant)、導leading tone)、八度音(octave)。 由此可知十二個音各自能成為一個調的主音,如此將得到十二個大調與十二個小 調,總共便是所稱的二十四個大小調。和弦 三和弦:三和弦的構成是由三個音按三度疊置而成的一種和弦。和弦最下麵的音 稱為根音,根音上的三度音稱為三音,根音上的五度音稱為五音。(1)大三和弦。根音與三音相距為大三度,根音與五音相距為純五度的 三和弦。(2)小三和弦。根音與三音相距為小三度,根音與五音相距為純五度的 三和弦。(3)減三和弦。根音與三音相距為小三度,根音與五音相距為減五度的 三和弦。(4)增三和弦。根音與三音相距為大三度,根音與五音相距為增五度的 三和弦。七和弦七和弦的構成是由四個音按三度疊置而成的一種和弦,其顯著特點是 根音與最上麵的音相距為七度,故名七和弦。(1)大小七和弦。以大三和弦為基礎,根音與七音相距為小七度的和 弦。也稱為屬七和弦。(2)大七和弦。以大三和弦為基礎,根音與七音相距為大七度的和弦。(3)小七和弦。以小三和弦為基礎,根音與七音相距為小七度的和弦。(4)減七和弦。以減三和弦為基礎,根音與七音相距為減七度的和弦。(5)減小七和弦。以減三和弦為基礎,根音與七音相距為小七度的和 弦。也稱為導七和弦。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是指將八度的音程(二倍頻程)按頻率等比例地分 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稱為一個半音即小二度。一個大二度則是兩 等份。將一個八度分成 12 等份有著驚人的一些湊巧。它的純五度音程 的兩個音的頻率比(即 2 的 7/12 次方)與 1.5 非常接近,人耳基 本上聽不出“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的五度音程的差別。 同時,“十二平均律”的純四度和大三度,兩個音的頻率比分別與 4/3 和 5/4 比較接近。也就是說,“十二平均律”的幾個主要的 和弦音符,都跟自然泛音序列中的幾個音符相符合的,隻有極小的 差別,這為小號等按鍵吹奏樂器在樂隊中使用提供了必要條件,因 為這些樂器是靠自然泛音級(如前文所述,自然泛音序列,其頻率 是基音頻率的整數倍序列,成等差數列)來形成音階的。十二平均律在交響樂隊和鍵盤樂器中得到廣泛使用,因為隻有 “十二平均律”才能方便地進行移調。好象第一個精確地使用數學方法來計算“十二平均律”合音頻 率的人是我國明朝時期的一位姓朱的音樂家。這也算是我國人民為 世界音樂作出的巨大貢獻之一吧。奏鳴曲式奏鳴曲式就是一種曲式落(廢話:-D),也就是寫作樂曲的一種格 律吧.即用一種比較固定的框架把樂曲的大結構框出來,使具有某種 固定曲式的樂曲具有比較規整的形態,利於聆聽者理解與欣賞.音樂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這個框架怎麼看呢靠的就是重複,變 奏和對比這三個要素.隻要抓住這三點,聽音樂就不會茫無頭緒了.由於音樂是一種稍縱即逝的東東,音樂家一定要重複一些旋律, 節奏什麼的來加深我們的印象.但單純的重複無疑是非常枯燥的, 於是要加以變化,這就是變奏.最常見的變奏是在保留旋律的基礎上通過改變節奏,和聲,音色, 加裝飾音等手段來改變音樂的效果和情緒(聽過<動物狂歡節>吧, 一首歡快的進行曲被極大地拉慢了節奏之後變成了<烏龜>,令人忍 俊不禁).複雜的變奏則比較混沌,什麼要素都變了,當然還保有原型 的一些特征,否則也就不是變奏了.對比則為音樂添加了戲劇性的因素.兩段情緒,效果不同的音樂 先後出現,此消彼長,互相纏繞,互相融合,是不是很有趣呢那麼就可以說說奏鳴曲式了.奏鳴曲式是一種大型曲式,自小巴 赫以來,經海頓,莫紮特的發展和貝多芬的完善成為交響樂,奏鳴曲, 協奏曲,室內樂重奏等大型樂曲必不可少的結構.而且一般都用在第 一樂章(快板)中,所以又叫"奏鳴曲-第一樂章曲式"或"奏鳴曲-快板" 曲式.它的結構從大輪廓上講分成三大段: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 我以老柴的<悲愴>第一樂章為例講講吧.呈示部把本樂章的主題提了出來.通常這裏的主題有兩個,以達 到對比的效果.所謂主題就是一段音樂啦,不要被這些名詞嚇倒.這 兩個主題被叫做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或者簡稱主題和副題.主題往 往寫得快速,有力,沉重,粗暴...總之希望一出手就鎮住你.而副題 則往往寫得溫婉如歌,令人愛憐(想起"對比"這個要素了吧).為了增 加音樂的複雜性,顯得作曲家不是草包 在呈示部的開始有時有引子;在主題副題之間再寫上一段音樂,往往被稱為"連接部"或"插部"; 在副題結束後再加上個尾巴叫做"結束部".這裏的"結束部"是呈示 部的"結束",可不是整個奏鳴曲式的"結束"哦.在<悲愴>的第一樂章裏,一開始大管(greenfir:->)低沉陰霾 的音樂就是引子;接下來的快速不安的旋律就是主題了,它被不斷重 複和變奏之後,出現了一個溫暖到人心裏去的旋律:3 2 1|6 5 3 5 1. 6|5 - .... 這就是副題了.----- ------- -副題再被不斷重複,變奏,由溫柔而熱烈,最後由平靜的結束部結束 了呈示部的音樂.展開部在呈示部兩個主題的基礎上添寫出許多新的東東來,按 某些人的行話叫它"發展",按咱們中國老小說的叫法是"敷衍成文". 在<悲愴>中,展開部顯得急促而衝動,幾經起伏後結束了展開部.再現部顧名思義就是把主題副題(實際上是呈示部)重複出來, 當然要經過一點變化落,不然豈不顯得作曲家很沒本事有時再現部 被寫得很精簡,引子,插部之類都被省掉了.在尾巴上常常加上一個尾 聲.<悲愴>的再現部很完整,先是強烈地重現了主題的旋律,然後變奏 一次,再連主副題間的連接部分也再現了.接著重現了副題,可以注意 到它的音色已經同在呈示部時不同了,順帶把"結束部"也再現了.最 後加上了一個柔和的尾聲.至此,一個完整的奏鳴曲式的例子就結束了.西洋管樂器簡介[修訂版前言: 本文最早發表於大約一年以前的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