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王國 第375章:大朝會(1 / 2)

洪武七年四月初一,正是春夏之交,這天的清晨天氣晴朗,也是天公作美,給個好天氣。今天是台員在新王府裏舉辦的首次大朝會。此前也有過幾次大朝會,都在臨時王府,那是普通的民居院子,沒有這麼寬敞的環境。

新王府坐落在淡水城裏中軸線上偏北的位置,像是四四方方的一座小城,是城中城。王府裏的核心建築就是那個大殿,它已經命名為“勤政殿”,也掛上了勤政殿的牌匾。

大殿和它前麵的廣場都很寬敞,官員的人數就不受限製了,各部司以上的官員今天都來了,還有在京的軍官和議政院的議員等。

朝會開始的時間定在辰中(早上八點)。這個時間不大合規矩,皇宮裏上朝都在卯時(早5點到7點之間),就是太陽出來之前。

有個老名詞叫“點卯”,就是這麼來的,意思是卯時在皇宮外麵點名。

這時間是劉瓔定的,很明顯,劉瓔的意思是不願意折騰人。朝廷的大臣上朝,都是早早的半夜就起來了,到皇宮午門外等候,非常辛苦。這不是折騰人嗎?依照劉瓔的意思想定在9點以後,不打亂官員們的正常生活。可是很多人反對,畢竟古人的習慣不好太違拗,最後折中定在早8點,如此一來官員們比平時也要早起一個時辰。

劉瓔已經住在新王府裏了,當然那麼多院子基本上都是空的,因為他隻有一個王後沒有嬪妃,所以連仆人都算上他隻占用了四個院子,並且都是空落落的,沒幾個人。

“王爺,時辰到了,請王爺起駕上朝。”

來說話的是個女官。這就要說明一下了。

按規矩這後宮裏不能有男人,所以皇宮王府裏才有太監,就是被淨了身的男人。可劉瓔是絕對不能容忍太監這個職業的,太不人道了,太殘忍。他對這件事的態度是堅決的,所以王宮裏一個太監也沒有。可是王宮裏總有事務要有人管,也要有打掃庭院的,做飯的,實際上就是仆人,當然都是女人。這裏是王宮,不是普通人家,於是就稱作女官。

他的祖父和父親也有王爵,也是由於劉瓔的原因,他們也都不敢使用宦官。

可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竟然有三個淨了身的小孩找到王府求職,這讓劉瓔始料未及。

怎麼辦?當然不能留下,這個先例不能開。

為此劉瓔不得不公開發布詔書,明令嚴禁閹割。對這三個已經閹割的人都交給他們所在地的縣衙門,嚴加審理,按情節追究他們父母和家人的責任。對已經淨身的小孩要妥善安置,生活上給予關照。

……

時辰到了,劉瓔起身準備上朝。他今天穿的是繡著蟒紋的大紅袍,這是仿照大明朝王爺的標準服飾。

劉瓔不喜歡這種寬袍大袖的服裝,可是他也扭不過此時人們的意願,好像是不如此裝束就不足以體現王爺的尊嚴。

可是每天都穿這樣的服裝太不方便,心裏也別扭。於是劉瓔自己設計了幾套簡單一些的禮服和便服,就是類似於他給官員們設計的服裝,都是接近於現代製服的規製。但是像今天這樣的隆重的朝會,不得以還要穿這一套寬大華麗的禮服。

從後宮到勤政殿雖然沒有幾步路,但是按規矩也要做轎子,這個轎子實際上就是四個人抬著的一把椅子,沒有棚子。它有個專用名稱叫龍輦(輦,讀音撚),劉瓔隻是王爺,要避嫌,就叫步輦。

劉瓔坐著步輦出了後宮門,他就看到廣場上站著一大片官員,有四五十人,都是身著深紫色的官服。在一片紫色中也有幾個穿綠色禮服的,那是軍官。這些官服大多都是劉瓔設計的製服式樣。

在勤政殿基座上的南側,就是廣場通向大門的那一側,有鼓樂隊。鑼鼓樂有個優勢,不多的幾個人就可以鑼鼓喧天,聲音很大。從劉瓔一出內宮門,樂隊就奏響了鼓樂。

說大殿前很寬敞也是相對而言,如果與大明朝的皇宮相比還是小的多,所以步輦沒走幾步就到了列隊官員們的近前。看到王爺過來了,官員們都躬身行禮。

勤政殿的正門朝西,就是朝向大陸方向,是尊大明為宗主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