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然抗旨的老王爺(1 / 2)

燕國北部有一處山崖,喚作“斷龍壁”,因地勢奇險,峰巒奇峻,形似龍頭而得名。

月色如洗,水聲隆隆。

夜色裏,斷龍壁蜿蜒匍匐在群山密林之間,顯出一種深沉的紫色。遠遠望去,有如龍頭般的懸崖斷壁,龍口微張,正銜住一輪明月。這便是名動天下,引無數文人墨客,達官顯赫,富賈巨豪,不遠萬裏慕名而來的奇景——“紫龍銜珠”。

“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這是趙國一代大文豪賢清先生,早年遊曆至此,為斷龍壁不世奇景所震撼,當即摘一根鬆枝,蘸溪水為墨,以石台為紙,疏狂揮毫寫下的一首七言,名曰《斷龍三奇》。所謂“三奇”說的是斷龍壁中三處奇景,其一便是“紫龍銜珠”,其二指的是“九星龍須瀑”——斷龍壁下一條大瀑布如玉龍懸空,滾滾而下,位置正處於龍顎,恰如龍須,故得名“龍須瀑”。因斷龍壁高聳入雲,龍須瀑一瀉而下,宛若九天之上一條星河墜落人間,所以又在名字前加上“九星”二字。

龍須瀑浩浩蕩蕩,傾入斷龍壁下空穀裏一座大湖之中。水柱不斷注入,湖水卻不滿溢。水柱注入處湖水翻滾,離得瀑布十餘丈,湖水便一平如鏡,清澈見底。月亮照入湖中,湖心也有個皎潔明淨的圓月。湖畔生著一叢叢山茶花,在月色下搖曳生姿,襯得湖中水更靜,月更圓,花也仿佛更豔了——這便是“三奇”之中的“鏡花水月”了。

就在瀑布水影旁,山花爛漫處,猶如少女嬌羞微笑那一抹溫柔的風情裏,有一間小屋。

小屋並不大,是用山穀裏隨處可見的紫竹搭建而成。屋前隨意搭著一小片竹架,剛發新芽的葡萄藤蒼翠欲滴,纏繞竹架,低低垂下枝丫。屋內亮著燈,映透出點點橙紅色微弱火光。

空穀幽靜中忽然響起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隻見一匹黑色健馬穿山越穀,急馳而來。馬上騎士騎術精絕,一襲輕布長衫,衣袂翻飛,在夜風中獵獵作響。掌中不時揮動馬鞭,抽打馬股,額前不斷有汗珠滴滴滾落。

健馬奔得很急,他心中卻更急。

一人一馬一路狂奔至湖畔,隻聽得那人低喝一聲,勒緊韁繩,打馬停住。眼光遠望,正落在那間小屋。他本就要到那裏去,似乎又怕驚擾了屋中人的清靜,才有意將馬驅策遠些,停在十丈開外的湖畔。他翻身下馬,動作利落,一路向著小屋奔過去。奔得雖快,腳步卻極輕盈,穿花掠石,沒有發出半點聲響。

那人奔至屋前,雙腿一屈,跪將下去,自衣下取出一卷黃緞帛書,麵路難色,顯是心有躊躇。思量半刻,還是打開帛書宣讀起來,聲音卻小心翼翼得很,不敢高一分,響半分:“大燕太平帝有旨:太平五年,魏國揮軍南下,犯我邊疆。龍且城恐將失守,望請蘇老王爺不吝出山,前赴邊境,收複失地,平息戰亂。”

這道聖旨若是讓其他四國的皇帝大臣聽了去,定要笑掉大牙。怎會有聖旨用“望請”,“不吝出山”這般懇切措辭?哪裏還有半點威儀可言,簡直就像是一封告急信,一個請求。

可這道聖旨偏偏是大燕國太平帝親手所書,前來通傳聖旨之人也並非宦官、侍衛,而是太平帝七十八位太傅中最得信任,素來以詩詞冠絕天下的三品內閣大學士——馬芝遊。

這無疑是天大的麵子,可屋內人好像偏偏不買賬——不僅不買馬芝遊星夜兼程,跑死了八匹北境名駒,狂奔萬裏來到此處傳旨的賬,連太平帝的賬也不買。

馬芝遊話音落下,屋內沒有任何回應,穀中恢複寂靜,隻有水聲和風聲。換作平日,這個飽讀詩書,性格迂腐又恪守禮教規矩的內閣大學士一定早已跳起來,大喊“大膽!藐視聖旨等於藐視皇上,爾等乃是犯了誅九族的大罪!”可是今日,他卻連再多說一句話的勇氣都沒有,徑自垂下頭去,連連歎息,長跪不起。

天下絕沒有人能在太平帝的聖旨麵前擺這麼大的架子!可在馬芝遊看來,屋內之人就算現在立刻衝出來,將聖旨摔在地上,踩得稀碎,再讓他從這裏一直滾下山去,他也隻能依言照做,絕不敢說半個“不”字,也絕不會有半句怨言。

過了一會,山穀中又有馬蹄聲響起,一匹膘肥體壯的黃鬃健馬疾馳而來。行至湖畔,馬上一披甲戴盔,將軍模樣的虯髯漢子打馬停住,便和馬芝遊那匹黑馬停在一處,翻身下馬,大踏步行來。他身材健碩,身量極大,步子自然也不會小,腰間懸著一柄官刀左搖右晃,敲擊袍甲,發出一連串“叮叮當當”的響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