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三白於三月三十日悼亡。
浮生六記序
楊引傳
《浮生六記》一書,餘於郡城冷攤得之,六記已缺其二,猶作者手稿也。就其所記推之,知為沈姓號三白,而名則已逸,遍訪城中,無知者。其書則武林葉桐君刺史、潘麟生茂才、顧雲樵山人、陶芑孫明經諸人,皆閱而心醉焉。韜園王君寄示陽湖管氏所題《浮生六記》六絕句,始知所亡《中山記曆》蓋曾到琉球也。書之佳處已詳於麟生所題。近僧即麟生自號,並以“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之小印,鈐於簡端。
光緒三年七月七日,獨悟庵居士楊引傳識。
浮生六記跋
王韜
予婦兄楊蘇補明經,曾於冷攤上購得《浮生六記》殘本,筆墨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於伉儷尤敦篤。卜宅滄浪亭畔,頗擅水石林樹之勝,每當茶熟香溫,花開月上,夫婦開樽對飲,覓句聯吟,其樂神仙中人不啻也。曾幾何時,一切皆幻。此記之所由作也。
予少時嚐跋其後雲:
從來理有不能知,事有不必然,情有不容已。夫婦準以一生,而或至或不至者,何哉?蓋得美婦非數生修不能,而婦之有才有色者,輒為造物所忌,非寡即夭。然才人與才婦曠古不一合,苟合矣,即寡夭焉,何憾!正惟其寡夭焉,而情益深;不然,即百年相守,亦奚裨乎?
嗚呼!人生有不遇之感,蘭杜有零落之悲。曆來才色之婦,湮沒終身,抑鬱無聊,甚且失足墮行者不少矣,而得如所遇以夭者,抑亦難之。乃後之人憑吊,或嗟其命之不辰,或悼其壽之弗永,是不知造物者所以善全之意也。美婦得才人,雖死賢於不死。彼庸庸者即使百年相守,而不必百年已泯然盡矣。造物所以忌之,正造物所以成之哉?
顧跋後未越一載,遽賦悼亡,若此語為之讖也。
是書餘惜未抄副本,旅粵以來時憶及之。今聞蘇補已出付尊聞閣主人,以活字板排印,特郵寄此跋,附於卷末,誌所始也。
丁醜秋九月中旬,淞北王韜病中識。
卷三 浮生六記考
趙苕狂
一為自傳文開一好例
自傳文以真率為上品
何謂傳文?那就是作者將自己一生,或是一生中某一時期內所經曆的事情,很詳細,很忠實的,用文字敘述了出來。這也是文字的一體;我們要在舊時的文苑內,找尋這一類的作品,當然是非常之多的。不過,在這些自傳文中,要找到一篇可當完美二字之稱者,卻又似鳳毛麟角這般的不可多得了。此無他,自傳文以真率不涉虛偽者為上;而文字的能臻化境,也貴乎其能自然。二者原是相與為因,相與為果,同屬於一個機杼之下的。
為什麼罕有完美的自傳文?
但是,舊時的一般文學家,飽受著經史的毒,自以為:自文王、周公、孔子……所遞傳下來,不絕如縷的那個“大道”,都在他們的肩上扛承著,而再由他們放出旋乾轉坤的手段,使之墜緒重續,更能千秋萬古的傳下去;他們的責任,是非常的重大的!所以,他們在平時,固已是“行必法乎先王,言必稱乎堯舜”了;便是動起筆來,也不外乎是那個“載道之文”、“名山之作”的。即或偶爾高興,作者自傳的文字,也無非套著一個假麵具,說幾句迂腐的話;凡有關於閑情逸致的,決不肯赤裸裸的把它寫上去,因為,一寫上去,就要與他們所謂的“先王”,所謂的“大道”有背,說不定還要受到同輩的排斥,得到一句“非吾徒也”的罵詞呢!文藝所由臻美的條件既如彼,而一般文藝家所走的路,所秉的態度又如此,在這般絕不相容的一個情形下,又怎能產得出完美的傳文來呢?
[4]三白於三月三十日悼亡。
浮生六記序
楊引傳
《浮生六記》一書,餘於郡城冷攤得之,六記已缺其二,猶作者手稿也。就其所記推之,知為沈姓號三白,而名則已逸,遍訪城中,無知者。其書則武林葉桐君刺史、潘麟生茂才、顧雲樵山人、陶芑孫明經諸人,皆閱而心醉焉。韜園王君寄示陽湖管氏所題《浮生六記》六絕句,始知所亡《中山記曆》蓋曾到琉球也。書之佳處已詳於麟生所題。近僧即麟生自號,並以“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之小印,鈐於簡端。
光緒三年七月七日,獨悟庵居士楊引傳識。
浮生六記跋
王韜
予婦兄楊蘇補明經,曾於冷攤上購得《浮生六記》殘本,筆墨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於伉儷尤敦篤。卜宅滄浪亭畔,頗擅水石林樹之勝,每當茶熟香溫,花開月上,夫婦開樽對飲,覓句聯吟,其樂神仙中人不啻也。曾幾何時,一切皆幻。此記之所由作也。
予少時嚐跋其後雲:
從來理有不能知,事有不必然,情有不容已。夫婦準以一生,而或至或不至者,何哉?蓋得美婦非數生修不能,而婦之有才有色者,輒為造物所忌,非寡即夭。然才人與才婦曠古不一合,苟合矣,即寡夭焉,何憾!正惟其寡夭焉,而情益深;不然,即百年相守,亦奚裨乎?
嗚呼!人生有不遇之感,蘭杜有零落之悲。曆來才色之婦,湮沒終身,抑鬱無聊,甚且失足墮行者不少矣,而得如所遇以夭者,抑亦難之。乃後之人憑吊,或嗟其命之不辰,或悼其壽之弗永,是不知造物者所以善全之意也。美婦得才人,雖死賢於不死。彼庸庸者即使百年相守,而不必百年已泯然盡矣。造物所以忌之,正造物所以成之哉?
顧跋後未越一載,遽賦悼亡,若此語為之讖也。
是書餘惜未抄副本,旅粵以來時憶及之。今聞蘇補已出付尊聞閣主人,以活字板排印,特郵寄此跋,附於卷末,誌所始也。
丁醜秋九月中旬,淞北王韜病中識。
卷三 浮生六記考
趙苕狂
一為自傳文開一好例
自傳文以真率為上品
何謂傳文?那就是作者將自己一生,或是一生中某一時期內所經曆的事情,很詳細,很忠實的,用文字敘述了出來。這也是文字的一體;我們要在舊時的文苑內,找尋這一類的作品,當然是非常之多的。不過,在這些自傳文中,要找到一篇可當完美二字之稱者,卻又似鳳毛麟角這般的不可多得了。此無他,自傳文以真率不涉虛偽者為上;而文字的能臻化境,也貴乎其能自然。二者原是相與為因,相與為果,同屬於一個機杼之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