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人民神話成了“戰神”——咳,當然總所周知,他們的陛下和戰神最是相親相愛了。

同年十月,敘利亞再次全部納入埃及的版圖,埃及的領土再一次擴大。

自從埃及領土的不斷擴大,很早就從簡單的自然經濟過度到了更複雜更進步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形態的埃及,也早已經從一個主農的自產自足的國家變成了一個著名的貿易中轉國家和一個著名的加工業國家。

而埃及的統一甚至使海外的貿易也從一種可能變成一種眾人熟知的貿易方式——埃及人已能造出巨大的運輸船,不僅用於軍事,也用於軍事遠征和貿易交往。

公元前1315年,埃及完善了在紅海和尼羅河之間的圖密拉特幹河開鑿的運河。不僅提供了埃及人所需要的蓬特香料貿易,同時擔負著與紅海沿岸貿易以及溝通紅海與地中海之間貿易的重任。

也正是這條運河的存在,使亞曆山大城成為當時的印度與西方的十字路口而蓬勃發展起來——使得埃及的“地方特產”譬如西三角洲居民的動物毛皮,瓦迪那特侖綠洲的鹽堿,阿斯旺的石料,三角洲的紙草等等可以遠銷國外。

除了民間的零星貿易外,埃及的官方貿易雖然一直保持,但是性質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隨著埃及新王國的統一和埃及霸權的形成,以及埃及附屬國的增多,這一項“簡單”的“禮物交換”也演變成了國家商人再分配的任務。國際貿易被完全由國家壟斷,除了一些貿易以外和不少無條件的進貢外,埃及也同那些國家協調,利用充足而富裕的貨物交換對方的通商口岸的開通。

當然,作為尤蒙西斯的宰相給出的理由是更加方便雙方的貿易——對於埃及讓人眼花繚亂的貨物商品以及不可否認的實用價值,那些國家在權衡利弊一番……甚至有些根本沒有多想,就開通了各種貿易通商口岸。

或許他們更害怕是埃及人用鐵蹄踏開海岸。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加工業興旺起來,埃及還誕生了武器業這一新的經濟行業——當然,鐵的冶煉方法是無論如何不能流傳出去的。

於是埃及的武器業,主要就是戰車和弓箭——以打獵而繁衍起來的埃及人的弓箭如何好自然是不用說的。

埃及的戰車雖然木材要從其他國家進口,但是製成的戰車——尤其是改良後的戰車——卻是異常有效,幾乎可以把進口木材的差價完全補上不說,還有大筆的盈餘。

原因很簡單,埃及人的戰車偏向靈活性,而不是赫梯人依靠拘泥的衝擊力。埃及人的雙馬戰車扭力十足,能在戰爭中靈活的發揮自己的速度優勢,從而獲得一種打擊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