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作詩(1 / 2)

收完番薯之後,劉裏正立馬帶著這群學生去收玉米了。

劉裏正也是先教了一遍,之後,就在一旁看著這群學生幹活。

碰到這些學生不懂,提問的,劉裏正便解惑。

直到快午時了,這才把一畝地的番薯和玉米給全部收上來,抬回劉裏正家。

隻是,這群學生忙活了一上午,衣服弄髒了不,不少人臉上還沾染了不少泥土,但是絲毫不損這群讀書人溫文爾雅的氣質。

“好了,今日上午就忙活到這兒了。中午吃完午食,休息一個時辰,下午未時末再收最後一畝地的玉米。在此之前,咱以糧食或是耕農、秋收為題,作詩一首。

十人現場作詩的,其他人回去作詩一首,明兒上交上來,誰先來第一首作詩呢?”李玄之朝前一擺手,這群學生立馬站好隊形,聽著李玄之道。

“李先生,今日我也有些所獲,我來拋磚引玉,這第一首詩我來作如何?”半響之後,莫音見無人出列做第一首詩,怕是時間太短,都還在想著如何作詩押韻,她笑著按照學生們稱呼李玄之為先生道。

“可。音年紀比爾等還要,可莫要被她比下去了。”李玄之見莫音笑吟吟的站在那裏,她年紀不大,但是周身氣度風華絕代,不敢讓人忽略覷。

“李先生,我雖然年紀,但是我也從隨我爹讀了不少書,現在在座的諸位學生我爹都教過,也算是我爹門下的學生了。

要是按照入門先後順序來的話,我早這些學生入門多年,他們都該稱呼我為師姐呢?”莫音笑著道。

“音你的是。”李玄之深以為然的道。

在古代不管是那一行排行,都是按照入門順序排行定下名份,而不是看年紀大定名份的。

“那就有請師姐拋磚引玉,給我們帶些靈感來。”袁方笑著稱呼莫音為師姐道。

“師姐請了。”這群學生見有人稱呼莫音為師姐,也一個個的笑著喊莫音師姐起來了。

沒有因為她年紀兒不好意思稱呼。

“那師姐我就獻醜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莫音把前世憫農這首詩秀了出來。

前世這首詩學必學的詩,不僅僅老師會教,隻要在家中吃飯的時候,浪費了糧食,父母也會拿這首詩來,作為戒詩來告誡教導他們。

前世這詩算是極為出名。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詩此景,符合意境,也道出了我們所吃的糧食,都是農民血汗播種出來的。”李玄之一聽這詩,他半響才回過神來,直歎呼好詩。

還念叨了兩句,指了指鋤頭、正值午時的空,摸了一把他額頭上的汗水,揮灑入土。

“此詩的解譯是春隻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就可收獲很多糧食。普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各種吃食,飽含著農民的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