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心目中的大明(2 / 3)

民,老夫看在眼裏。其個人委屈,傷心也罷,比起忠孝節義,大明的江山社稷,也該放棄前嫌,襄佐君王,中興我朝。”

孫傳庭臉色凝重,像是在鄭重叮囑。

宦海浮沉,數年的紫陽知縣,已經磨去了他諸多的傲氣和銳氣。

“中興大明?”

王泰輕輕搖了搖頭,冷冷一笑。

“各位,我朝積弊重重,吏治腐敗、豪強暴虐、土地兼並,宗室掣肘,諸般毒瘤,磨牙飲血,我大明即便是丈餘巨人,也禁不住如此敲骨吸髓。”

“我曾向陛下泣血苦諫,願做商鞅,革新變法,即便是五馬分屍,在所不惜。隻願大明除殘去穢,身強體壯,國祚永存,雄於世界。”

王泰搖搖頭,苦笑了一聲。

“結局如何,各位不猜也知道了。”

淩義渠一時語塞,想說什麼,卻卡在了喉嚨裏麵。

孫傳庭沉思不語,高起潛臉色緩和了些,繼續開口。

“王泰,即便是你有萬般無奈,也應謹言慎行,何必屢屢自行其是,置朝廷於尷尬之地,置君臣不睦。天子將公主下嫁於你,任你為封疆大吏,你已經是富貴至極,這又是何苦?”

這又是何苦?

王泰又是一陣搖頭苦笑。

他如此宵衣旰食,戰戰兢兢,還不是為了這大明朝,還不是為了這天下的百姓?

若真是如曆史上一樣,滿清入關,血流成河,屍積如山,剃發易服,文化閹割,他豈不是成了曆史的千古罪人?

他重生的意義何在?

數千萬漢人的冤魂,豈不是要向他索命?

數百年的國恥,豈不是要按部就班?

“王大人,你在河南興修水利、屯田墾荒,修兵葺甲,如今又興兵海外,還不是為了大明萬國來朝,賓服天下。”

淩義渠熱血上湧,說話也是真心實意,並不拐彎抹角。

“北地糜爛,建奴猖獗,朝廷內憂外患,天子寢食難安,滿朝文武,能忠於國事者,寥寥無幾,如老夫者雖能守節,然才智平庸,難以為君分憂。王大人,你身為大明臣子,文韜武略,大明無人能敵,你就忍心看朝政日頹,百姓難安嗎?”

“就是,就是!王泰你好好想想,想要革新變法,你也得進入中樞,和君王齊心協力,以圖大明中興吧。”

高起潛迫不及待,追隨著淩義渠說了出來。

眾人苦口婆心,王泰輕輕搖了搖頭。

“革新變法?陛下或許會令王泰主持變法,但滿朝文武,天下的宗室、權貴、豪強,他們會嗎?”

大明病入膏肓,除非推倒重來,這些既得利益者,已經是王朝重建的絆腳石,必須除去。

河南政由己出,自己擁兵自重,目無朝廷,不聽朝廷調遣,形同割據,又屠殺豪強,驅趕宗室,這些權貴階層,又豈會如崇禎意,迎自己回中樞,革法變新?

“王泰,這樣說來,你是不肯回歸朝廷,要擁兵自重,割據一方了?”

孫傳庭的眉頭皺了起來,他飲完杯中酒,杯子重重放在石幾之上。

“你不要忘記了,當日潼關衛,你到河南赴任,你答應過老夫什麼?”

孫傳庭的話,讓幾人都是一驚。

王泰心頭一震,往事如煙,湧上心頭。

“大人提攜之恩,王泰沒齒難忘。王泰所做之事,無一不是為國為民。大人且看,王泰一身布衣,比幾位大人亦遠遠不如。王泰在宣武衛營城辦公,隻不過三層水泥便房,並無大興宮殿,勞民傷財。王泰身居高位,耳無絲竹之聲,目無輕歌曼舞,口無山珍海味,殫精竭慮,不到三旬,兩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