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輿論(2 / 3)

董有為上前,低聲勸道。

河南都司若是沒有了王泰,群龍無首,還談什麼清丈屯田,諸般雜事?

“朝臣不在乎民心,卻有人在乎。”

王泰恢複了平靜,沉吟了片刻,這才抬起頭來。

“這些蛀蟲,個個死有餘辜,要平息朝堂上的諸般暗流,得做足輿論才行。”

“輿論?”

王泰的話,讓大堂上的人都是一愣。

“自古以來,天下之事,都被讀書人的筆端所控製,天下悠悠之口,底層百姓之語,又怎麼能上得了台麵,更不用說傳進深宮大殿。”

顧絳微微一愣,試探著問道。

“大人是說,要讓聖上知道民間疾苦,知道百姓的意思?”

“立刻辦報,將這些蛀蟲的諸般劣跡告示天下,下到民間,上達天聽,看誰還敢公然為這些家夥叫屈,以抗天下民意!”

王泰的話,讓楊秦和顧絳四目一對,各自看出了對方眼中的疑惑。

“大人,朝廷自有邸報,大人在河南所作所為,巡按史和地方官員也會上報,然後形成邸報,傳示天下。大人所辦之報,不知是何物?”

邸報由來已久,到了宋明以來,邸報已是朝廷向官員公開政務的固定渠道,邸報同樣也傳向民間。邸報的內容,主要是得到批答的奏章。奏章得到皇帝旨意之後,送通政司及六科給事中,然後轉令負責的部門抄出執行。

奏章抄出之後,諸司互相傳報,以便都知道當前的政務。六科或通政司把奏章編纂或輯成朝報。在京的各衙門要想知道朝報的內容,或者派自己衙門的書手來六科廊房抄傳,或者由六科派人分別抄出,轉發各衙門,使知朝政。

至於外地官府,則是在京師雇人抄報,以驛站傳送。明代京師專門有抄報行,滿足這一需求。邸報到了官員手中,就會有同僚之間轉抄轉借,以及親朋好友之間的借閱。

顧絳等人都是狐疑,不知道王泰此舉,到底是什麼意圖?

“傳示天下?”

王泰微微搖了搖頭,嘴角一絲冷笑。

“邸報最多傳於縉紳豪強、富商巨賈,要說能傳於天下百姓,實在是不敢恭維。”

顧絳臉上一紅。下意識裏,他把傳於讀書人或豪強官紳,已經當成了傳於天下。那些占有大明朝七成人數以上的普通百姓,都被他習慣性地忽略了。

“所以,本官辦的報紙,不是官員等上層權貴豪強之間的邸報,而是相傳於民間,街市,乃至官府,真真正正能傳於天下的報紙。”

王泰沉聲說了出來。眾人都是一愣,一起看向了王泰。

“報紙?”

“對,報紙! ”

王泰目光炯炯,小心髒撲通撲通,有些激動。

在這個沒有網絡、沒有電視、沒有報紙雜誌的時代,要想打斷士大夫對輿論的控製,隻能從報紙上下手了。

隻有控製了輿論陣地,才能在人心上立於不敗之地。

流言蜚語,積毀銷骨,有了報紙,那些士大夫、權貴、鄉宦等既得利益階層的醜事便無形遁跡。即便是流寇、東虜帶來的破壞,也會明文告於天下,警示世人。

“大人,如你所說,這報紙所載,針砭時弊,傳播時事,若是觸怒了官府,卻該如何? 若是讓朝廷和皇帝知道,豈不是罪上加罪?”

邸報畢竟是官方行為,屏蔽真相在所難免。自洪武建國,六科編寫邸報時就格外留心,奏章上寫著“不宜抄傳”者,就會被剔除在邸報之外。崇禎登基之後更是頒下嚴旨,各衙門章奏,未經禦覽批紅,不許報房抄發。這樣一來,百姓從邸報上看到的,隻能是冰山一角。邸報在傳抄過程中,還會被再次過濾,從各省布政使司下發到府縣衙門的邸報,就遠比朝廷下發到布政使司的邸報更為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