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展望(2 / 3)

“雖說本朝積重難返,買...官也可奏效,但你要花多少銀子,耗多少年,才能是封疆大吏,或巡撫一方?”

王泰點點頭,沒有言語。千裏做官隻為財,自己想要高位掌兵,恐怕最少得一二十年。

到那時,說不定大明已經滅亡了。

“文兄,那怎樣才能最快地獲得升遷?”

“墾荒賑民,再加以“養寇自重”!”

文世輔的話,讓王泰啞然失笑。

“文兄,上麵有個孫傳庭,恐怕不好糊弄。再說了,撫台大人負氣要強,已經是麻煩一大堆。我要是再興風作浪,給他弄些麻煩,我怕他是寸步難行啊!”

對於孫傳庭,王泰還是尊敬的。再說了,萬一計劃不周,難道自己要落草為寇?

“南山腳下,荒地何止萬頃。南山山高林密,以剿匪之名,可以練兵藏兵無數。墾荒屯田,糧餉自給自足,到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文世輔正色道:“處之,你要真是要按部就班,恐怕日子就難過了。”

“文兄,那又有何良策?”

“處之,我朝田賦偏低,與漢時接近,但流民層出不窮,以至於流寇猖獗,此為內憂,你可知這緣由?”

王泰精神一振,不由自主坐直了身子。

“文兄,願聞其詳。”

“處之,我朝田賦雖低,但稅賦低,隻是朝廷和地方官府收入減少,卻並未惠及我大明百姓。隻因少征的稅賦歸於官紳豪強,王室宗親,而非窮苦百姓。就以地方上的耕田來說,七成以上是宗室和官紳豪強所有,納稅的卻是三成的百姓。陝西民變初起之時,招撫之策難以奏效,就在於銀兩不足,無法安置流民。”

王泰目瞪口呆,艱難開口。

“若不是我有了銀子,恐怕墾荒賑民也是一廂情願。等於我用本來屬於百姓的銀子,安撫了他們。”

文世輔微微點了點頭道:“就是這樣。這是地方上的問題,此外還有軍屯的腐爛。自萬曆以來,屯田政廢,冊籍無存。上下因循,無官查考。以致衛所官旗、勢豪軍民侵占盜賣十去其五六,屯田有名無實。“萬曆三大征”,僅援朝之役就耗資700萬兩,寧夏之役200萬兩,擂州之役200萬兩。崇禎年間,因軍餉不能及時發放,兵變時發,兵士索餉嘩變,遍及各地軍衛。大名鼎鼎的“闖王”高迎祥,其所部流寇,多是大明軍士,這便是欠餉的惡果。”

文世輔目光盯著王泰,眼神幽幽。

“處之,你要救活更多的流民,就要“故技重施”。你要招兵買馬,積蓄力量,就得“養寇自重”,等到朝廷需要之時,才能有所作為。”

看到王泰目瞪口呆的樣子,文世輔微微一笑,放下了茶杯。

“處之,你對關外的東虜可有所知?”

王泰心中一驚。看來,這文世輔,真是大明少有明白時局的人物。

“文兄,有人說東虜是我大明心腹大患,但我卻不知為何?”

王泰半真半假,想要知道這位文典吏,說出怎樣的一番真知灼見。

“崇禎九年,東虜大軍入塞,克16城,俘獲我大明百姓十餘萬,豔服乘騎,奏樂凱歸,並砍木書寫“各官免送”四字,以羞辱我大明官軍。為兄當日正在京師,目睹東虜軍鐵騎縱橫,燒殺搶掠,勢不可當,我大明官軍據城龜守,竟無一戰之勇氣,當日所見,至今猶自難忘。”

王泰看文世輔臉上肌肉扭曲,顯然內心的震撼非同一般。

“東虜大軍縱橫馳騁,視我大明官軍為無物,天朝之尊,所剩無幾。流寇雖然猖獗,但散兵遊勇,軍士良莠不齊,與東虜大軍相比,精銳遠遠不及。是以愚兄認為,東虜才是我大明心腹大患。以愚兄所見,官軍血氣全無,腐爛不堪,隻有編練新軍,臥薪嚐膽,或可對抗東虜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