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讀者會說,雖然那些選擇了錯誤付費方式的健身者每年損失了600美元,但健身房老板卻因此多掙了600美元。從全社會的角度看,不過是“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有什麼關係呢。對此,經濟學的競爭均衡原理告訴我們,這600美元無法構成健身房老板的長期利潤。這是因為,長期而言,利潤的存在隻會吸引更多人投資於健身房,由此導致健身行業競爭加劇,直至利潤徹底消失。因此,消費者的錯誤選擇最終隻會導致社會上出現很多我們原本不需要的健身房,而這就是社會經濟資源的浪費。
這種由於人的非理性特征而導致的市場失靈不勝枚舉:我們難以抗拒高熱量食物的誘惑,市場上就會有人熱衷於售賣這種食物,使肥胖成為嚴重的社會健康問題;我們總是相信自己的運氣會比別人更好,市場上就會有人開設賭場,引誘我們來玩根本贏不了的遊戲;我們會高估自己未來的能力和收入,市場上就會有人售賣豪宅,並引誘我們去借我們根本還不起的房貸……的確,市場最大化地滿足了我們的需要,至少在決策那一瞬間是這樣,但這是一種真正對我們有利的理性需要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與那些從根本上否定市場作用的少數經濟學家不同,這兩位作者是自由市場製度的“忠誠的反對派”:他們依然認為市場機製是組織人類生產活動唯一可行的製度,但他們推崇的是得到良好監管的市場,而非自由放任的市場。在一個具有良好監管的市場上,沒有人可以通過利用他人的心理弱點獲利。
有一點可以被預見,那就是關於這本書不會沒有爭議。至少在理論上,一個監管良好的市場不會是最有效率的市場。這是因為監管也是有成本的——監管者在人性的弱點上一點也不比被監管者少。但我個人認為,即便我們再退一步,承認這是事實,市場監管依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在心理上,人們傾向於把自己遭受的一切痛苦歸咎於自己之外的因素。所以,如果監管者不存在,在市場上失落的人很可能會輕易相信這樣一種說法:自由市場機製是導致疾病、貧困、犯罪、自殺、信用崩潰等人類所有痛苦的源泉。如果這種說法複活,人們對市場機製的信心就會再次動搖,20世紀人類所經曆的熱戰、冷戰、饑荒與內亂等毀滅性的災難就有可能會重新降臨。在這個意義上,這些“忠誠的反對派”才是市場製度真正的保衛者,因為他們把人類對市場製度的不信任轉移到了監管者身上。
毫無疑問,如果這本書是一本討論人類心理特點、經濟決策與市場監管的學術專著,那一定是嚴謹而晦澀的。但實際上,這是我看過的最有意思的一本經濟學大眾讀物,即便是沒有任何高等教育背景的讀者也可以很輕鬆地讀懂這本書,並獲益匪淺。兩位作者通過一係列研究案例,以平易近人的筆法,深入淺出地向社會大眾展示了最近20年來經濟學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毫不誇張地講,本書是為他們所寫:為消費者,時刻警惕可能遭遇的騙局;為生意人,有可能因為誠信經營而招同行冷嘲熱諷,甚至為生計所迫而隨波逐流;為公務員,為監管不辭辛勞,卻無人認同;為誌願者、慈善家、意見領袖,為社會誠信努力;也為年輕人,為他們終生的職業生涯和如何實現個人價值。
也許有讀者會說,雖然那些選擇了錯誤付費方式的健身者每年損失了600美元,但健身房老板卻因此多掙了600美元。從全社會的角度看,不過是“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有什麼關係呢。對此,經濟學的競爭均衡原理告訴我們,這600美元無法構成健身房老板的長期利潤。這是因為,長期而言,利潤的存在隻會吸引更多人投資於健身房,由此導致健身行業競爭加劇,直至利潤徹底消失。因此,消費者的錯誤選擇最終隻會導致社會上出現很多我們原本不需要的健身房,而這就是社會經濟資源的浪費。
這種由於人的非理性特征而導致的市場失靈不勝枚舉:我們難以抗拒高熱量食物的誘惑,市場上就會有人熱衷於售賣這種食物,使肥胖成為嚴重的社會健康問題;我們總是相信自己的運氣會比別人更好,市場上就會有人開設賭場,引誘我們來玩根本贏不了的遊戲;我們會高估自己未來的能力和收入,市場上就會有人售賣豪宅,並引誘我們去借我們根本還不起的房貸……的確,市場最大化地滿足了我們的需要,至少在決策那一瞬間是這樣,但這是一種真正對我們有利的理性需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