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婚典(1)(1 / 3)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它是男女雙方按照法律規定通過合法婚姻手續結為夫妻關係後,在婚姻和血緣關係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共同生活的小型群體。婚姻則是以兩性結合為特征的一種社會關係。因此,作為在家庭生活誕生過程中的婚典,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婚姻不僅具有生物性,而且具有社會性。《釋名》上說:“婚,昏時成禮也,姻,姻媒也。”《白虎通》上說:“婚者謂昏時行禮故曰婚。姻者婦人因夫故曰姻。”《禮記》上則認為“夫婦之義,由此始也。”

一、城市型

〔結婚儀式〕

(一)訂婚的禮儀我國古代,男女間的婚姻關係,常以婚約的訂定為開始,此即所謂“訂婚”。現在,訂婚在法律上並無保障,結婚不必經過訂婚,故一般就不辦訂婚手續了。但在農村,不少家庭還是將訂婚作為結婚的重要程序。不過訂婚的禮儀已日趨簡約,通常是備幾桌酒筵或茶點,除雙方當事人及法定代理人外。散發訂婚喜柬或口頭邀請,請雙方介紹人、證明人以及比較知己的親友,共同會餐,有的即席交換飾物,填寫訂婚證書等。所謂交換飾物,一般是贈送訂婚戒等。訂婚證書的內容包括訂婚人姓名,出生年月日,籍貫及訂婚時間地點等:訂婚人、證明人、介紹人、主婚人。家長或法定代理人在場時,為當然主婚人,都在訂婚證書上蓋章或簽字;訂婚證書一式兩份,男女雙方各執一份。席終人散,訂婚儀式亦就告成了。

至於邀請參加訂婚禮的親友、究竟是否應該送禮,這隨各地風俗習慣有所不同,不過就目前來說,大都是送錢,也有送花籃等。

(二)結婚的儀式

以目前來說,我們已很難見到舊式結婚儀式。如果有,也該在窮鄉僻壤,或特別保守的家庭裏。然而新的結婚儀式,有的是模仿西方禮俗所得,但在我們這個人多地廣的國家裏,要完全改變過來,當然不是一段時間可能辦得到的,因此現在的結婚儀式、可說是比較自由,其間因風俗習慣或社會環境的不同,互有差異。我們在下麵所介紹的各種結婚儀式,隻能說是比較常見的。

當前我國最普通的結婚儀式,是在飯店或家中舉行宴會。在宴會廳的正中,設一張“主桌”。主桌上可放一隻花籃、一瓶鮮花或一對龍鳳喜燭。新郎新娘通常有男女儐相陪伴。男女儐相一般都是選最知己的朋友充任。選任男女儐相的主要條件為:

第一、當然要儀態端正;

第二、要未婚者,年齡一般都是較新郎新娘為輕;

第三、要注意身材高矮,適配新郎新娘,否則很不雅觀。

在宴會中,新郎新娘須相偕至各席敬酒,以表示謝意。這裏特別提醒你一句話,在敬酒時,一方麵固然不能推辭賓客們向你敬酒,但無論你的酒量多宏,也得保留餘量,不要被灌得酩酊大醉。這最好的辦法,是邀一位或幾位酒量較宏的朋友作陪,在必要時,可由他們替你作擋“酒”牌,這是既不失禮,又不致破壞歡樂氣氛的好辦法。

結婚當晚,往往有所謂“鬧新房”的餘興節目。如果不鬧得過分,確可增加歡樂熱鬧的氣氛,是無傷大雅的,所謂“鬧新房”,參加的往往是知己的年齡相若的平輩親友,長輩及小輩則很少參加,其中有要求新郎新娘報告戀愛經過,或表演引新娘新郎接吻的遊戲,或故意藏匿一點小東西,要求新郎新娘請客等,不一而足。總之,其目的在增加熱鬧氣氛,夜闌時,賓客自會適可而止。

結婚時新郎新娘可著禮服。新郎如按國際禮節,應穿燕尾服,但以目前而論,以西裝最為普遍,其次則中山裝為多,新娘的禮服,一般皆為白紗或白緞之晚禮服。這裏附帶說明,儐相的禮服以與新人一致為佳,在宴會敬酒時,新郎新娘可換常服相陪。

二、經典

〔婚嫁百年禮俗〕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國傳統婚姻的一般原則。在古代中國,婚姻的締結,原則上由媒妁傳言。再由父母決定,當事人往往對自己的婚姻沒有直接表示意見的權利。

(六禮)古代結為婚姻的六道手續。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納采男家請媒人向女家提出結親的要求,並以雁為禮物。

問名問明待字之女的年歲屬肖等。

納吉男方在得知女子的情形後,卜得吉兆,就派人告知女方家長。

納征又叫納幣,意即向女方送聘禮訂婚。

請期男家擇定迎娶吉日、告訴女家。

親迎新郎親自到女家迎新娘。

(拜堂)現為婚禮中最重要的大禮。新郎新娘站在紅氈上,女東男西;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乃夫妻交拜,接下來就送入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