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木蘭之鳳翔萬裏

作者:獵愛不移

文案

大軍同行十餘載,木蘭怎會是女郎?

☆、木蘭辭

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

問女何所┅

雖是自己親生的孩兒,父母大人仍被木蘭那充滿自信的美貌和微笑所迷惑,竟一時間無言以對,找不出合適的說話來打消木蘭的念頭。

於是,木蘭以花家長男的身份替父出征了,時間是大業7年(公元611年),他17歲的秋天。

無奈下的父母隻好殷殷送別心愛的孩兒。

“在隊伍上一定要保重身體,不要總想著立什麼軍功,隻要活著回來就好。”

父母一直送行到村外十裏亭。

相比之下,木蘭的反應卻很平淡。“放心吧,父親母親。”

這不是木蘭沒有深厚的感情,而是年輕人的心早已經被更遠大的目標吸引住了。

出發!

去北方的高麗!

現在我就要見到村子外的世界了!

父母親懷抱中的歲月固然安寧祥和,但相比較之下,還是外麵那個全然陌生的廣闊天地更吸引年輕的木蘭的心思。

這個時候,木蘭並不知道,曆史上最波瀾壯闊的一幕史詩篇章正在徐徐拉開帷幕。

追本溯源,事情的發生其實是早有預兆的。

那是大業七年的春天,長江以北發生了自開皇以來從未有過的饑荒。

在大業六年的夏秋季節,黃河以北岸的地方,卻久旱無雨,大片大片的莊稼死在田裏。漫長的冬天終於熬過去了,青黃不結的春季更為嚴酷,但人們總還是或多或少在春耕的勞作下播種下收獲的希望。尤其在大災之年後的春天,這希望就更加強烈了。

然而,皇帝陛下卻罔顧人民的這種願望,在這種時候發布了對高麗開戰的詔書。

這道詔書違背了絕大多數老百姓的願望,完全改變了隋朝的發展軌跡,最終顛覆了大隋皇朝的國運。

根據大業皇帝的詔令,江淮以北十六歲至五十歲的丁壯都在征調之列,或服軍役,或服勞役,服軍役的編為營排,北上至涿郡集結,服勞役的就趕著自己的牛車馬車運送糧食軍需至遼西郡的瀘河、懷遠兩軍鎮屯積。

這是一次空前的全國範圍的軍事總動員,一百一十二萬士兵,二百三十萬民夫源源北上,秦皇漢武以來曆朝諸帝所發動的軍事行動,沒有任何一次行動能與此相比。

長途跋涉,道路險阻,加之饑寒交迫,隻見趕著牛馬車輛的民夫匆匆北上,道路兩旁,凍餓病累而死的屍首隨處可見,敕令緊迫,誰也顧不上去掩埋死者。

本是春耕大忙時節,田間地頭卻看不見忙忙碌碌的農夫。廣袤的田野裏看不到黃牛拉著犁鏵,農夫揮鞭呼唱的生機。

而通往北方的大道上卻車水馬龍熙熙攘攘,行人兵士刀弓隨側,與死寂的田野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可是,牛車、馬車征發罄盡後,朝廷的指令還遠遠不能完成。皇上又下詔旨,征發獨輪鹿車六十萬輛,二人一車,前拉後推,每車載軍糧三石。

各地被征召的士兵,都前往涿郡(今北京附近)集合。

從木蘭生活的村莊到涿郡,徒步行走大約要花40天。

朝廷招募的士兵各地人士都有,大家從天南海北聚集到一起,共同組成這一股浩浩蕩蕩的洪流,向那遙遠的北國進發。

一路上越向北景色越荒涼,並且人煙益發稀少。行軍大軍的糧草征集越來越困難,每天能下發給士兵的食糧日漸稀少,又正值北方秋雨綿綿的季節。

因此行伍間的怨言漸漸彌漫開來。

“肚子餓了!要是能有碗麥粥該多好。”

“俺從四川來的,光是走到這裏就花了一百天的時間。”

帶領這些人的官吏們,徒勞的想要鎮壓這些怨言。

“安靜!安靜!到了涿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