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季老心語:書香滿溢大智慧6(1 / 2)

6優柔寡斷要不得

根據我個人幾十年的經驗,多思有時候能使人發昏,容易誤事。

中國有個成語叫“三思而行”。意思是做事之前要多考慮幾遍,行動之時才會有把握,才能更好地把事情做好,不出錯,但是季老卻不是非常同意這種觀點。他覺得,必要的考慮是可以的,不考慮就做事是莽撞,是沒有頭腦。但隻知道考慮,甚至考慮清楚之後還要多想幾遍,這就是優柔寡斷,會誤事。季老提到自己時說:“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過三思,是否達到了人們要求的‘十思’,沒做統計,不敢亂說。反正是思過來,思過去,越來越糊塗,終而至於頭昏昏然,仍不見行動。”

這就是季老多思的後果。太多的無謂思考,容易使人喪失判斷力和行動力。而還是常有師長教育晚輩,朋友規勸友人說:“三思而後行,這是孔子教給我們的人生道理啊。”孔子確實推崇謹言慎行的做人原則,而且“三思而後行”就出自《論語》,但孔子的原意果真如此嗎?他的原話是這樣的:“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姓季孫,名行父,諡文,是魯國的大夫。他做事情過分小心,過分仔細,“三思而後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聽到他這種做事的態度,便說:“再,斯可矣!”這句話有兩種解釋,有些老學者認為孔子原意是要季文子“三思”,並借此訓誡晚輩:“做事情要特別小心,孩子們,想三次都不夠,孔子說‘再,斯可矣’,還要再想一次哪!”這種解釋是不對的。其實,孔子是認為他想得太多。做人做事誠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後行”,就考慮的有點多了,想兩次就夠了,“二思”即可這也是季老所同意的觀點。

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惡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考慮一下,再考慮一下,就可以了。如果再考慮第三次,很可能就會猶豫不決,再也不會去做了。所以謹慎是必要的,但過於謹小慎微就大可不必了。所以孔子主張:何必三思而後行,再思就可以了。

孔子之所以堅持再思而不是三思,就是因為思量太多、考慮太多往往容易使人瞻前顧後,裹足不前,不敢冒險。就算有機遇,這種人也會因為過於謹慎而不敢抓住。我們有理由相信能成大業的人絕對不會是過於謹慎的人。一些商業巨子的發跡史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年輕的皮柏是紐約鄧肯商行的職員。有一次,他去古巴的哈瓦那采購了魚、蝦、貝類及砂糖等貨物。返回時,輪船停泊在新奧爾良,他信步來到嘈雜的碼頭。碼頭上,黑人正在忙碌著上貨、卸貨。這時一位陌生白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問道:“小夥子,想買咖啡嗎?”那人是往來於美國和巴西的貨船船長,受托到巴西的咖啡商那裏運來一船咖啡。沒想到回來後美國的買主已經破產,他隻好自己推銷那船咖啡。隻要給現金,他可以以半價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