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旦神州佛舍利感通序
原夫。大聖謀權通濟為本。容光或隨緣隱。遺景有可承真故將事拘屍從於俗化入金剛定。碎此金軀欲使福被天人功流海陸。至於牙齒發爪之屬。頂蓋目精之流。衣缽瓶杖之具。坐處足蹈之跡。備滿中天罕被東夏。而齒牙發骨時聞視聽。昔育王土中之塔略顯於前。而偏感別應之形隨機又出。自漢洎唐。無時不有。既稱靈骨。不可以事求。任緣而舉止得以敬。及通信之士舉神光而應心。懷疑之夫假琢磨而發念。所以討尋往傳及以現祥。故依纘序。庶有披者識釋門之骨鯁。萬載之後難可塵沒矣。
漢法本內傳雲。明帝既弘佛法立寺度僧。五嶽觀諸道士等請求捔試。以燒經神變為驗。及經從火化隱沒莫陳。費才自憾於眾前。張衍啟悟於時俗。於時西域所將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映蔽日光。摩騰羅漢踴身高飛神化自在。天雨寶花散佛僧上。又聞天樂繁會人感信心焉。魏明帝洛城中。本有三寺。其一在宮之西。每係幡刹頭。輒斥見宮內。帝患之。將毀除壞。時外國沙門居寺。乃齎金盤盛水以貯舍利。五色光明騰焰不息。帝歎曰。非夫神效。安得爾乎。乃於道東造周閭百間。名為官。佛圖精舍雲。
吳孫權赤烏四年。沙門康僧會。創達江表設像行道。吳人以為妖異。以狀聞之。權召會問。佛有何靈。會曰。佛晦靈跡。遺骨舍利應現無方。權曰何在。會曰。神跡感通祈求可獲。權曰。若得舍利當為興寺。經三七日遂獲瓶中。旦呈於權光照宮殿。權執瓶寫於銅盤。舍利下衝。盤即破碎。權大驚嗟希有瑞也。會進曰。佛之靈。骨金剛不碎劫火不燋。權乃使力者擊之。捶砧俱陷舍利不損。光明四射耀晃人目。又以火燒。乃騰光上踴作大蓮花。權大發信。乃為立建初寺。改所住地名佛陀裏。
孫皓虐政。將欲除屏佛法燔經夷塔。有諫。皓曰。且少寬假。信無神驗誅除不晚。皓從之。召會曰。若能驗現於目前。助君興之。如其不能。將道廢而人戮。會曰。道以緣應感而必通。如蒙寬假庶降神效皓與期三日。僧眾百餘同集會寺。皓陳兵圍寺。刀鋸齊至。克期就戮。或懼無靈。先自縊者。會謂眾曰。佛留舍利止在今時。前已有驗。今豈欺哉。恰期便獲。乃進於皓曰。此如來金剛之骨賁獲。擊以百鈞之杵。終莫毀也。皓曰。金石可磨枯骨豈在。沙門麵欺祗速死耳。乃置之鐵砧。以金錘擊之。金鐵並陷而舍利如故。又以清水行之。舍利揚光散彩洞燭一殿。皓乃欣服革心應化。晉初竺長舒。先有舍利重之。其子為沙門名法顏。每欲還俗。笑曰。是沙石耳。何足何貴。父投之水。五色三匝光高數尺。遂不還俗。長舒死後還發俗念。輒病委頓。卒為沙門。以舍利安江夏塔中。晉大興中。於潛董汪信尚木像。夜有光明。後像側有聲投地。視乃舍利水中浮沉。五色晃昱左右行三匝。後沙門法恒看之。遙起四五投恒懷中。恒曰。若使恒興立寺宇。更見威神。又耀於前。於即恒建寺塔於潛。入法者日以十數焉。晉大興中。北人流播廣陵日有千數。有將舍利者。建立小寺立刹。舍利放光至於刹杪。遂感動遠近信心雲。晉鹹和中。北僧安法開。至餘杭欲建立寺。無地欠財。手索錢貫貨之積年。得錢三萬。市地作屋。常以索貫為資。欲立刹無舍利。有羅幼者。先自有之。開求不許。及開至寺禮佛。見幼舍利囊己在座前。即告幼。幼隨來見之喜悅。與開共立寺宇於餘杭雲。晉鹹康中。建安太守孟景。欲建刹孟寺。於夕聞床頭鏘然。視得舍利三枚。景立刹。時元嘉十六年六月。舍利放光通照上下。七夕乃止。一切鹹見。
晉義興元年。有林邑人。嚐有一舍利。每齋日放光。沙門慧邃。隨廣州刺史刀逵在南。敬其光相欲請之。未及發言。而舍利自分為二。逵聞心悅。又請留敬。而又分為三。逵欲模長幹像。寺主固執不許。夜夢人長數丈告曰。像貴宣導。何故吝耶。明報聽摸。既成。逵以舍利著像髻中。西來諸像放光者。多懷舍利故也。
宋元嘉六年。賈道子行荊上。明見芙蓉方發。聊取還家。聞華有聲。怪尋之得一舍利。白如真珠焰照梁棟。敬之擎以箱盛。懸於屋壁。家人每見佛僧外來。解所被躍坐案上。有人寄宿。不知汙慢之。乃夢人告曰。此有釋迦真身。眾聖來敬。爾何行惡。死墮地獄。出為尼婢何得不怖。其人大懼。無幾癩死。舍利屋地生荷八枚。六旬乃枯。歲餘失之。不知所去。
宋元嘉八年。會稽安千載者。家世奉佛。夜有扣門者。出見十餘人著赤衣運材積門內。雲官使作佛圖。忽無所見。明至他家齋食。上得一舍利紫金色。椎打不碎。以水行之。光明照發。便自舉敬。常有異香。後出欲禮。忽而失之。尋覓備至半日。還得臨川王鎮江陵迎而行之。雜光間出。佐吏沙門鹹見不同。王捧水器咒曰(詞多如別辯之)咒訖輒應聲光出。夜見百餘人繞舍利屋燒香特如佛狀。及明人及舍利俱失矣。
宋元嘉九年。尋陽張須元家設八關齋。道俗數十人。見像前花上似冰雪。視得舍利數十。便以水行之。光焰相屬。後遂失之。數十日開廚。更視獲牙。奩中有白氎裹舍利十枚。光焰屬天。諸處鹹來請之。
宋元嘉十五年。南郡凝之隱衡山征不出。奉五鬥米道不信佛法。夢見人去地數丈曰。汝疑方解覺及悟旦夕勤至半年禮佛。忽見額下有紫光。瑞光處得舍利二枚。剖擊不損。水行光出。後於食時。口中隱齒吐出有光。妻息又獲一枚。合有五枚。後又失之。尋爾又得雲。
宋元嘉十九年。高平徐椿讀經。及食得二舍利。盛銀瓶中。後看漸增。乃至二十。後寄廣陵今馥私開之空罌椿。在都忽自得之。後退轉皆失。舍利應現值者甚多。皆敬而得之。慢而失也。舍利東流綿曆帝代。傳記所及略陳萬一。由事相重遝屢現非奇。佛現棲隱誠其致也。然有國興塔無勝。有隋一化之中百有餘所。神瑞開發陳諸別傳。今略出之。以顯盛德雲爾。隋高祖昔在龍潛。有神尼智仙。無何而至曰。佛法將滅。一切神明今已西去。兒當為普天慈父重興佛法神明還來。後周氏果滅佛法。及隋受命常以為言。又昔有婆羅門僧。詣宅出一裹舍利曰。檀越好心。故留供養。尋爾不知所在。帝曰。我興由佛。故於天下立塔。並置神尼像焉。又於京師法界寺。造連基浮圖。下安舍利。開皇十五年秋。夜神光自基上繞。露盤赫若冶焰。一旬內四如之。帝於仁壽宮。仁壽元年六月十三日。禦宮之仁壽殿降生日也。帝於此日追惟永往報父母恩。延諸沙門與論至道。欲於海內清靜處三十所建塔。下詔曰。仰惟正覺大慈大悲。救護群生津梁庶品。朕歸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共修福業。令使現在未來俱為利益。宜請沙門三十人解法相堪宣導者。各將侍者散官分道。送舍利於諸州。起塔盡州。現僧為朕及皇後太子諸王官人民庶幽顯生靈。七日行道懺悔打刹。布施限以十文。以供塔用。不充役丁用正庫物。其刺史以下常務停七日。專知塔事。同至十月十五日正午入函一時起塔。帝以起塔之旦。左京大興殿。西執珽而立延佛像。沙門三百六十人上殿。左右密數三度常剩一人。帝見異僧披褐色覆膊。語左右曰。勿驚置之。及行道散不複見。帝曰。今佛法重興。立舍利塔必有鹹應。果如言矣。
雍州仙遊寺立塔。天降陰雪。舍利將下。日光朗照。及入函雲合。
岐州鳳泉寺立塔感文。石如玉為函。又現雙樹鳥獸等基。石變如水精。
涇州大興國寺立塔三處。各送舊石。非界所有。合用為函。恰然相可。
秦州靜念寺立塔。定基已瑞雲再覆雪下。草木開花。入函光照聲讚。
華州思覺寺立塔。初陰雪將下。日照五色氣光數丈覆塔上。屬天雨天花。
同州大興國寺立塔。值雨無壅。入函日出。光繞於日。十二月內夜光照五十裏。
蒲州棲岩寺立塔。地震山吼如鍾鼓聲。又放光五道。二百裏皆見。
並州無量壽寺立塔。初晝昏雲至乃日照。將入函放光明。天神無量。
定州恒嶽寺立塔。異公來施布。負上忽失之。舊無水忽有水。來前後非一。
相州大慈寺立塔。陰雪將下日出。入函雲複合。後雨天花前後非一。
鄭州定覺寺立塔。感光如流星。入寺設二千人供。萬餘人食不盡。
嵩州閑居寺立塔。感兔來輿所。初陰雪將下日明。入函訖雲複合。
毫州開寂寺立塔。界內無石。別處三石。合而成函。至基盤石有二。浪井夾之。
汝州興世寺立塔。初雲將下日出。入函訖雲合。
秦州岱嶽寺立塔。廟夜鼓聲三。重門自開。騎自廟出迎。光相非一。
青州勝福寺起塔。掘基遇自然盤石函。將入有光明。
牟州巨神山寺立塔。獲紫芝二。陰雲將下日開。閉訖還合。
隋州智門寺立塔。掘基得神龜。甘露降黑蜂繞。龜有似符文。
襄州大興國寺立塔。初天陰將下日朗。入函雲合。
揚州西寺立塔。久旱舍利入境。夜雨大洽。
蔣州棲霞寺立塔。鄰人先夢。佛從西北來入寺。舍利至恰如所夢。
吳州大禹寺立塔。舍利凡度五江。風波皆不起。又放光獲紫芝。
蘇州虎丘山西寺立塔。掘基得舍利一。空樂聞人。井吼二日舍利方至。
衡州衡嶽寺立塔。四遇逆風。四乞順水。峰上白雲闊二丈。直至其所。三匝乃散。
桂州緣化寺立塔。未至十裏。烏有千計。夾輿行飛。入城乃散。
番州靈鷲寺立塔。坑內有神仙雲氣像。
交州禪眾寺起塔。
益州法聚寺立塔。初晦冥將下日朗。掩已便暗。
廓州法講寺立塔。初行郊西。爾夜廓州光高數丈。從東來入地。內外皆見。
瓜州崇教寺起塔。洧州官人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放之為期。其囚被放。十裏一期。無一逃者。
隨州人於溳水作魚獄三百。既見舍利悉決放。餘州亦多放矣。
王公百官以舍利應感非一。拜表奉賀。時有詔曰。門下仰惟正覺覆護群生。朕所以至心回向思崇勝業。普及幽顯共為善因。故分布舍利營建神塔。而大聖垂慈頻示光相。宮殿之內舍利降靈。莫測來由。得未曾有。斯寔群生多幸延此嘉福。豈朕微誠所能致感。覽表悚敬彌深。今真形舍利猶有。可依前式分送海內五十三州。庶三塗六道俱免蓋纏。稟識含靈同登妙果。
仁壽三年正月複分布舍利五十三州。至四月八日同午時下。其州如左。
恒州(無雲雨天花遍城寺如此者二) 泉州 循州 營州(三放白光出古石解作函) 洪州(白項烏引路) 抗州(掘基自然石窟恰容石函) 涼州 德州(躄者行大鳥旋塔) 滄州 觀州(塔上五色雲現午至暮) 瀛州(基內紫光) 冀州(患盲躄者即損) 幽州(函如水鏡放光眾像) 徐州(函出仙人僧等相) 莒州(三現光基得古塔癡者言) 齊州 菜州 楚州(野鹿來聽鶴翔塔上) 江州(地出銅像) 潭州(舍利至江鳥即迎送) 毛州(天雨金銀花) 貝州 宋州(井苦變甘放光又雨花如雪) 趙州(放赤光有佛像等相) 濟州(二日放光香氣鍾音出空) 兗州 壽州 信州 荊州(雲蓋塔上雨花不下) 黎州(地下瓦文千秋樂) 慈州(雲蓋如飛仙泉湧病愈) 魏州 潞州(泉自湧病者愈) 汴州(異香放光見像患差) 杞州(放光) 許州(去州九十裏放光照見雲光覆塔甘井現) 沈州 蘭州(基下得石像又得二銅像) 梁州 利州(放光如日明) 豫州(五色光文字金色) 顯州 曹州(光變最多) 安州(感香一夕放光雲蓋魚集) 鄧州(函作玉文現) 秦州(重得舍利) 衛州(光照於外) 洺州(僧先患腰不得行聞舍利至起迎十裏) 晉州(三度放光) 懷州(雄雉來馴附放光異跡) 陝州(前後十一度現瑞) 洛州(香氣如風又放光明) 鄭州(放光幡內)
此錄上卷。宋本與二本大異。撿之宋本錯。將宣律師感通錄一卷。為此上卷耳。今依二本正之。又為看舊宋藏者。具錄正文於左集。